2025-05-22 10:26 阅读量:1.7万+
华人号:华人头条-香港(華人頭條香港站 記者 鄧小敏)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已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產銷量第一,而這背後離不開一位年近九旬科學家的畢生追求——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傑出講座教授、香港大學榮譽教授陳清泉。他被譽為「亞洲電動汽車之父」,用一生詮釋了何為「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更以跨越年齡的奮鬥精神,成為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精神燈塔。
晚年不輟:88歲赴印尼演講,連結故土與未來
2025年4月底至5月初,88歲高齡的陳清泉以「新能源轉型與全球協作」為題,重返出生地印度尼西亞,在雅加達國際論壇發表主旨演講,作為主禮嘉賓出席印尼規模最大的國際電動汽車展博會開幕式暨巡展,和印尼電動汽車工業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定,進行兩場的企業界交流論壇,在印尼大學舉行公開演講,在萬隆理工學院聯合實驗室舉行交流和指導,以實際行動紀念中國-印尼建交75周年暨亞非國家萬隆會議70周年。
這不僅是一場技術分享,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回歸」——從昔日離鄉報國的華僑少年,到滿頭老髮仍心繫人類永續發展的科學家,他以自身經歷呼籲東南亞國家抓住新能源機遇:「汽車革命的下半場屬於智能化與綠色能源,發展中國家不應被時代拋下。」演講中,他提出「技術普惠」理念,倡議中國與東盟共建電動汽車產業生態鏈,並承諾為印尼提供技術諮詢與人才培養支援。印尼媒體評價:「陳教授的演講,是對故土的深情反哺,更是對全球碳中和目標的莊嚴回應。」
從「不冒煙的汽車」到報國理想
1937年,陳清泉出生於印度尼西亞一個華僑家庭。父親經營的汽車運輸公司,讓他從小接觸到傳統燃油車的弊端:修理廠的油污、啟動時的濃煙,以及工人被嗆咳的場景,在他心中埋下了「造一輛不冒煙的汽車」的種子。然而,少年時代的他更深刻體會到華僑在動盪社會中的無力——殖民統治與戰亂中,唯有祖國強大才能庇護海外遊子。新中國的誕生,使得華僑不再是“華僑孤兒”。1953年,他放棄英國劍橋大學的錄取機會,毅然登上回國的輪船,在五星紅旗下熱淚盈眶。
回國後,陳清泉考入北京礦業學院機電系,並在清華大學進修研究生。上世紀六十年代,面對蘇聯專家撤離後的中國技術困境,他憑藉“敢摸老虎屁股”的創新精神,設計出中國首臺煤礦防爆乾式變壓器和低頻發電機,填補了國內空白。即便在特殊時期遭遇衝擊,他仍堅持科研,為中國工業化初期貢獻關鍵技術。
破局香港 從零開始的電動汽車拓荒
1976年,陳清泉移居香港。初到時,內地學歷不被認可,他從香港電燈公司工程師起步,到香港理工學院任教,邊工作邊攻讀香港大學博士學位,並於1982年成為電機電子工程學系講師。彼時,全球正經歷石油危機,他敏銳捕捉到電動汽車的未來潛力,率先提出以交流電機驅動替代傳統直流電機的創新方案,並於1986年成功改裝香港首輛電動汽車。
1993年,他帶領團隊推出劃時代的概念車「U2001」,首創「三合一」動力總成技術(電機、電控、變速器一體化),續航里程達160公里,成為當時全球電動汽車技術的里程碑。這一理念至今仍被沿用,並發展為「多合一」集成系統。
全球視野推動行業協作與中國崛起,陳清泉不僅是技術先驅,更是國際協作的推動者。1988年,他牽頭成立世界電動汽車協會,說服日本加入,打破技術壁壘,促成全球電動汽車技術交流和產業標準統一。1997年,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香港首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飛速發展,他直言:「中國已成電動汽車大國,但需警惕過度依賴補貼與核心技術短板。」他呼籲加強車規級晶片、操作系統等關鍵領域的自主創新,並完善三四線城市充電基建。
今天中國已經經歷過從孵化期、成長期到快速發展期,將技術創新和政策、企業生產、市場、金融融合,構建完善的生態鏈,能夠生產高性能成本低的電動汽車系列產品, 還能夠生產兆瓦級的雙向、液冷、高效、智慧的充電系統,以便電動汽車和電網、 太陽能、風能、儲能友好互動。
汽車革命的使命是電氣化、智慧化、網聯化,使我們出行即使自由又是幸福。從智慧汽車到智慧交通,再到智慧城市,更到智慧社會。如今,汽車的屬性已經發生了變化。汽車不僅僅是交通工具,更是移動的智慧能源和移動的智慧通信。因此,我們應該借助人工智能,整合汽車行走的規律和能源互動及通信互動的規律,重塑為集成、智慧的汽車Integrated Intelligent Vehicles。這是陳清泉提出的當前開發電動汽車新的理論。
未來展望汽車革命的「下半場」與青年寄語即便步入耄耋之年,陳清泉仍活躍於科研一線。他提出「四網四流」理論(能源、資訊、交通、人文網;能源、資訊、物質、價值流),主張汽車革命需與能源、資訊革命深度融合。提出人文世界、資訊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合的哲學思想。汽車將是我們未來的「第三生活空間」——未來汽車將是人們辦公、生活、娛樂的智慧移動平臺。
他更以自身經歷勉勵青年:「科研需要『六隻眼睛』——前瞻性、歷史觀、全域思維、落地能力、借鑒西方、關注東方。」他強調,科學家應超越極限,將論文轉化為造福人類的產品,「正如我88歲還能站在印尼的講臺上,6月還要赴瑞典哥德堡市,以世界電動汽車協會創辦人的身份,在第38屆世界電動汽車大會暨展博會上作大會演講,只要心中有火種,年齡永遠不是桎梏。」
永不熄滅的科研之火
從印尼華僑少年到國際權威,陳清泉用一生踐行「科學報國」的誓言。如今,他仍致力於人工智能引擎平臺的開發,提出開發人工智能引擎的哲學思想、科學思想和工程思想。推動香港與內地的政、產、學、研、用、金的合作,並以88歲高齡奔走於「一帶一路」國家,助力新能源轉型和綠色出行。正如「感動中國」頒獎詞所言:「在新能源的賽道上,馳騁了四十多年,如今你和祖國,正在超車。」這位跨越年齡的奮鬥者,正以霞光般的熱忱,繼續照亮人類綠色出行的未來。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