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南非华人族群内部关系状况分析

2021-02-02 19:11 阅读量:2.1万+

华人号:非洲时报

摘要:以华人在南非的历史,结合对南非老华侨以及中国大陆新移民的个案访谈,分析了南非华人族群内部的老华侨与新移民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大陆新移民与南非老侨之间的互动有限,双方居住分散、语言隔阂、职业隔离、价值观存在差异。由于成长背景不同、受教育水平有差异,南非华人内部分化明显。

海外华人族群的内部关系是海外华人族群关系的重要内容。国内学术界在海外华人族群关系 研究方面分别关注了东南亚各国以及美国华人族群内部的关系。他们认为东南亚各国华人 族群并非铁板一块,华人族群内部分为若干社群,不同社群之间既冲突又联合。而在美国,中国新移民的到来改变了美国华人社会以粤侨为主的状况,并导致了传统华人社会的变迁。近 30 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大规模新移民进入海外华人社会及中外关系的空前密切等都导致海外华人社会的急遽变动。这种变动虽导致华侨华人社会地位的提升,但也引发华人社会内部结构的巨大调整,并使华人社会与当地社会的关系充满变数。

鉴于华侨华人是外来移民,其认同感呈多元状态,住在国政策和移民自身利益、教育背景及其与中国故乡的关系等,都对华侨华人的认同和融合问题有较大影响。尤其是近 30 年出现大量中国新移民,他们对当地老一代华侨华人的认同和融合带来新的冲击,新、老华人之间的认同差异也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因此,研究不同地区华侨华人的认同与融合及未来发展趋势,不但能把握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脉络和方向,而且有助于理解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本质。

本文将研究的焦点聚焦在南非的中国新移民与南非老侨的关系上,通过在南非对两个群体成员的实地访谈与调查,分析南非华侨华人内部的族群关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华人在南非的历史追溯

在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中,无论是临近的东南亚国家,还是远方的北美大陆、澳洲大陆和非洲大陆,都有中国移民的足迹。然而,非洲大陆的中国移民并不为国人所熟知。华人是南非社会中的少数种族,自华人踏上南非土地以来的 300年间,这个皮肤既不够黑、也不够白的群体饱尝了酸楚。

(一)1910年以前的南非华工

华人在南非曾经经历过一段血泪斑斑的苦难历史。关于南非华人的历史,相关的著述颇多,对于华人何时首次到达南非,也有一定争议,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大批华人到达南非是作为“劳工” 而来的。自 1658 年开始,东印度公司将数千名囚犯作 为奴隶从印尼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送往南非,在这些囚犯中就有一些华人。因此,第一批踏上南非土地的华人可能是一些因欠款未还等原因被判 处流放的所谓“罪犯”。当时在巴达维亚的华人大都来自福建,因而第一批来到南非的华人很可能就是福建人。

在南非现有档案中可以查到的有关华人的最早记录是 1660 年被流放到南非来一名叫做 WANCHO(中文名已无从查对)的囚犯。另据南非华裔作家叶慧芬所著的《南非华人》一书记载,在 19 世纪初,开普敦殖民主权从荷兰 人易主到英国人手上时,新的殖民当局为进行各项建设,从中国沿海招募有油漆、泥水、木雕等技 能的华工。如 1849 年 1 月 12 日,一批中国工匠抵达伊丽莎白港;1857 年,开普殖民地又引进了一批华工。1858年南非一家蔗糖公司引进一批蔗糖种植园华工;1875 年 8 月 16 日,75 名中国劳工抵达南非,这批人是由纳塔尔殖民政府从毛里求斯引进的;1881 年 11 月 10 日,20 名中国劳工抵达南非,其中 2 人中途死亡;1882 年,152名契约工从香港上船,其中 126 人安全抵达南非[5]。虽然华人是因南非的劳工需求而踏足南非土地,可是当地人并不欢迎也不了解华人。1849 年至1882 年,英国殖民者在开普和纳塔尔殖民地引进了一批中国劳工。这一举动在欧洲移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对与争辩。1881 年 12 月 8 日,奥兰治《自由邦之友报》在一篇署名专栏文章中说,“250 名华人平安地来到了殖民地。

下等华人污秽、肮脏,他们是可怕的惯偷。他们的奸诈我已领教数次。他们几乎每人都抽大烟,都是大赌徒。一个华人会拿他的老婆、他老婆的亲属、最后是拿他自己的亲属压赌。绞刑对华人没有用。他们只怕砍头。当开普敦所有的狗被华人吃了以后,他们还会从中国运来 更多的狗吃。有人说华人非常喜欢吃小孩,对此, 我不敢擅言……”。也有一些稍显平和的评论,如 1876 年 2月一家开普敦报纸的评论说,“中国人勤劳、节俭、认真,是喜爱和平的人。他们善于谋生,甚至当一个英国人认为还是饥寒交迫时,对这些华人来说已很富有。但他们很少或从不在他国生根。他们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也一成不变地实行自身的法律和社会制度当然,有时是通过秘密 手段”。这样的不实传闻与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非人对华人的认识与了解。

(二)1910-1998年的南非华人华侨

在南非,居住三代以上的华人被称为“老侨”,以区别于 1970 年代以来从中国台湾、港、澳和大陆定居南非的新一代移民。现在南非“老侨”的先辈绝大多数来自广东。他们之间又明显地区分为广东人和客家人。广东人主要来自南海、顺德即南顺地区,其中不少人来自乐从镇周围的平步、小步、鹭洲、水藤和沙寮等村。客家人主要来自梅县地区的南口、松口、西阳、罗田和梅南等地。迄今为止,客家人多数定居在南非伊丽莎白港、东伦敦、开普敦和德班等港口城市。广东人则多半聚居在比勒陀利亚、约翰内斯堡等内地大城市。南非老侨在南非经历了一段尴尬而又坎坷的种族隔离时期。

1. 种族隔离

“种族隔离”(apartheid) 基于以下四方面的概 念:第一,南非的人口由四个“种族集团”构成,即 白人、有色人、印度人、黑人。各种族拥有其固有的 文化。其中只有白人拥有“开化”的文化,自然高人 一等;第二,作为开化族的白人,有权将国家置于其绝对控制之下。其它种族必须服从白人的统治,不得表示不满或反抗;第三,白人利益高于黑人的利益,国家没有义务给予从属种族以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因此,制造和固定种族不平等的法律是合法、合理的;第四,白人种族集团由阿非利卡人和讲英语的白人构成,它形成了单一的南非白人民族。在南非,有关华人(亚洲人)的种族歧视立法分为两种:适用于全国(即整个领地)范围内的法令和某省颁布的适用于某一地区的法令。

1913 年,南非政府颁布了“移民管理法”(Immigration Regu-lation Act,Act No.22 of 1913),这一法令后来于1927 年、1931 年和 1937 年多次修正,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于一句话:禁止华人移民,既不许他们入境,又不许他们在南非本土各省之间移民。1937 年南非政府颁布“外国人法”(The Alien Act),禁止华人入境永久居留。同年政府又发布了“工业调度法”,以禁止亚洲人受雇于矿区及实业。此外,由于种族歧视,很多地区的华人不得享受与白人同等的公共设施,如公共游戏场、酒楼、茶室等。1939年,南非当局颁布“铁路与海港规则控制及管理办法”,对亚洲人乘搭车船实施各种限制。 南非的华人主要集中在德兰士瓦省,该省也 是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的堡垒。从 19 世纪起,德兰士瓦就屡屡颁布各种针对华人的歧视立法。华人在该省除了经商以外不能从事其他职业。该省排斥华人的种种苛例,比其他各省更为严厉。

主要有以下限制:(1)华侨不准购置不动产。(2)华侨不准在金矿区域(Gold Area)及私城(Private Township)内居住及营业。(3)华侨不准领新商照,即华侨商店只有减少,不能增多。(4)南非洲联邦计分四省,凡在某省居住之华侨,不得移居于他处。(5)华侨不得向他省移住外,并禁止往他省旅行。(6)华侨子女不准入白人学校,只准入黑人学校。(7)教育 限制至初等小学为止。(8)华侨须印指模样以代签字。(9)华侨不准饮酒。(10)华侨不准购枪自卫。(11)华侨不准乘坐电车及公共汽车。(12)华侨不准乘搭头等火车,只准坐黑人专用之二、三等火车。(13)旅馆、茶室、餐堂、戏馆、电影院、俱乐部、运动场、游泳场、礼拜堂、医院、墓地等,华侨均被拒绝,如有供黑人专用者,始得接待。根据 1946年中国驻约翰内斯堡总领事馆公布的统计数,南非华侨有 4153 人,其中德兰士瓦有 2304 人,纳塔尔省有 95 人,开普省有 1754 人。

长期的种族隔离政策,塑造了南非老侨谨慎、低调的群体特征。笔者在约翰内斯堡调查期间,曾在 Bruma 东方商城偶遇一到中餐馆吃饭的老侨李先生,他是广东移民的后代,主要语言是英语与广东话,不会普通话。“1948 年,我才刚满 10 岁,当时我们华人走在大街上,如果有白人看我们不顺眼,就可以挥一下手,让我们滚到一边去。”今年已经 70 多岁的老侨李先生在回忆当年的情形时仍唏嘘不已。“有一次,一个华人朋友得了急病,救护车好不容易到达,结果白人司机看到病人是华人,立即调头离开。另外一位只会说英文的老侨 John 告诉笔者,有一次他家搬到一个新小区,过了几天他放学回 来,发现所有家具都被丢在门外。原来他搬入新家没经过白人邻居允许,而这个小区属于白人区,其他人种未经允许是禁止入住的,他家只好在其他地区重新找房子。

由于在南非遭遇不公平对待,加上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一般而言,老一辈华侨对祖国的感情非常深厚。有的明确表示:“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1946 年 6 月 27 日在南非华文报纸上的一篇社论说得十分明确:“出路是有的。个别应付恶环境本是中国人的拿手。利用唯一值得留恋的优点,拼命赚钱,钱到手,溜回老家,吃自由空气,这几乎是每个人的思想,每个人的行动。没有这条出路,就没有这个希望的寄托。”由于很多老侨的亲戚朋友均在国内,在非洲居留又诸多阻碍,他们大都有了赚了钱回国与亲人团聚、置业的想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南非华人的中国认同也发生了改变。

首先,如果说第一代、第二代华侨对中国还怀着深深的眷念,那么第三代、第四代华裔生于南非,长在南非,在当地接受教育,加上中国社会环境与政治氛围的变化,华裔与祖籍国的联系很少。这样,华人对中国的感情明显淡漠了。在出生的国土落地生根,这对华裔已是十分自然的事了。其次,南非政策的变化也促使华人开始转变观念。作为移民,华侨在入境、登记、出境、回国探亲和从事的职业等方面都受到诸多限制。一旦成为南非公民,虽然社会对黄皮肤有某种歧视,但作为公民的各种权利受到法律的保证。在南非定居的观念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一个最明显的改变是,以前老侨拼命挣钱,然后将钱寄回故乡置田买地。观念改变后,老侨认识到,要在当地入籍谋生,没有文化是绝对不行的。他们纷纷尽力供子女上大学,或是高中毕业后送到欧美去读大学,或是学成后送到美国、英国或加拿大就业。因此,南非老侨后裔的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2.“荣誉白人”

20 世纪 50 年代起,陆续有大批的港、台华人到南非经商定居。这批人较为有钱,素质也相对较好,为华人在南非地位的奠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华人在南非的社会地位,应该说是由早期进入南非开发的有钱的台湾人争取来的。”1962 年,南非首次在台湾建立领事馆。1970 年代以后,南非与中国台湾地区的经贸往来逐年增加,从 1973 年到1978 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28.1%。此后,南非与台湾双方加紧了往来。

1980 年 10 月,当时的南非白人政权总理博塔首度访问台湾,这是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南非少数白人政府首脑第一次涉足东亚地区。1980 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美国、欧共体等对南非实施经济制裁,造成南非资金外流,出口困难,迫使南非将注意力转向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而台湾则利用南非政府提出的“工业分散化”政策,向“黑人家园”投资,享受南非政府制订的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和免税工资补贴等优惠政策。

1984 年 9 月,当时的台湾当局李登辉率团参加南非新宪法生效和博塔就任总统仪式。此行的结果之一是南非宣布华人为“荣誉白人”。华人在南非可以享受“白人”的待遇。

3.“黑人权益”

1994 年,曼德拉任南非总统,南非黑人在曼德拉领导下执掌国家政权、废除种族隔离政策。为扶持黑人发展经济,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给种族隔离时期受迫害的阶层以教育、就业等方面的优惠,但所有这些优惠,唯独将在种族隔离时期被列为“杂色人”的华人排除在外。因此,自 1994 年起,代表南非老侨利益的南非中华总工会就一直与南非政府部门交涉,希望确认老侨的“黑人”地位,但政府相关部门一直置之不理,2000 年该组织将南非劳工部、司法部等告上法庭,最终南非高等法院才作出了 2008 年的历史性裁决。“2008 年 6 月 18 日,南非比勒陀利亚高等法院作出裁决,1994 年 4 月 27 日前入籍的‘老侨’属于杂色人种,被视为‘黑人’(Black People),并享受与南非黑人同等的权利。

此前,该新闻曾被中国国内媒体广泛采用,有的甚至用了‘南非华人变黑人,反映中非关系增强’的醒目标题。这其实完全误解了南非高院判决的原意。该裁决是有具体限定的,即指‘老侨’为 1994 年 4 月 17 日南非脱离种族隔离政策前就已加入南非国籍的华人,总受益人数不足一万名。”能够享受“黑人权益”的这万名“老侨”绝大多数在南非长大,主要说英语及阿非利卡语,只有少数人会说广东话或普通话,他们在种族隔离时期遭受白人歧视,无法到白人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能乘坐白人巴士,不能在白人区居住,不能到白人医院看病,必须经白人特许,才能进入银行、医院等领域就业。

二、中国新移民进入南非

自上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大量来自中国大陆的合法或非法的移民进入南非,并且人数超过了现存的土生华裔群体。1999 年时,南非华人总数估计接近 5 万人[13],到 2010 年估计已有 30 万人。其中,估计只有 1 万到 1.2 万是南非生的土著华人,以及 8 千到 1 万台湾出生的中国人。中国新移民在南非以经商为主,从事零售、批发生意,经营商品包括服装、鞋帽、箱包、五金等,还有做进出口贸易、开餐馆、经营加油站、酒吧、超市等。从事商贸活动的中国新移民分两类:一类是国内各大公司派驻南非的商务代表,另一类是个体私营者。约翰内斯堡是中国新移民的聚集地,集中了南非 60%以上的中国新移民。此外,开普敦、德班也是中国新移民较为集中的城市。

自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约翰内斯堡、开普敦、德班陆续兴建了很多批发商城,比较著名的有中国城、香港城、百家等。这些批发商城中的商铺差不多 90%以上为中国人所拥有,从事批发零售行业成为大多数中国新移民在南非的职业。这些商城的批发生意辐射到南非周边国家,包括莱索托、莫桑比克、博茨瓦纳、纳米比亚、津巴布韦等国;而中国新移民开办的零售商店、餐馆、酒吧、加油站更是遍布南非各大小城镇。如果说中国新移民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西欧等地作为低层次的劳动力填补了当地劳动力市场的空缺,那么在南非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新移民则构成了当地商业流通的一个环节,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以约翰内斯堡的中国批发商城为基础辐射南非各地以及周边国家的少数族群经济(the ethnic economy)。这种少数族群经济的表现形式,大多以批发商、零售商、雇员及小规模的贸易商为主,同时还包括由这一群体经营生产性企业和服务业。虽然中国新移民大多来自中国的乡村地区,经济能力一般,但凭借对中国市场和商业渠道的了解以及移民网络的支持,新移民能以此在南非的小商品批发零售站稳脚跟,并且把商业活动扩展到南非各个城市甚至是南非周边国家。

三、新移民与老侨的互动和评价

中国大陆新移民的到来不仅影响了现存的南非老侨,而且也影响了整个南非社会。本部分内容将主要关注南非老侨与新移民之间的互动与评价。

(一)双方的互动有限

1. 居住分散

现在南非“老侨”的先辈绝大多数来自广东。他们之间又明显地区分为广东人和客家人。客家

人多数定居在南非伊丽莎白港、东伦敦、开普敦和德班等港口城市。广东人则多半聚居在比勒陀利亚、约翰内斯堡等内地大城市。而新移民群体的省籍则比较分散,主要来自福建、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省份。新移民群体大部分聚集在约翰内斯堡、开普敦和德班三个城市,其他则分散在南非各乡镇经营服装食品零售店、酒吧等。在新移民人数最多的约翰内斯堡,新移民大多居住在 Bruma 的 Cyrilldene(西罗町) 唐人街一带,而老侨则大多分散居住在中产白人区。“平时在唐人街西罗町很少看到老侨,经常在这聚集的都是近几十年来南非的新移民,这里中国食品素材比较丰富,新移民喜欢来这里采购。老侨比较少来,一来他们都习惯了南非的生活,不会特地来唐人街买东西;二来老侨人数少,分布也比较广,约堡这里的老侨也就那么两三千人。所以平时很难在唐人街会碰到老侨,去一些白人住宅区的 MALL(购物商场)可能还更容易碰到他们。”从居住场所看,中国大陆新移民与南非老侨之间没有太多的交集,其公共活动与消费场所也比较分散。这反映了南非的华人族群内部并没有聚集而居,彼此甚至还有比较大的隔离。

2. 语言隔阂

如今的南非老侨基本是华裔第三、四代,他们生于南非长于南非,在语言方面基本已融入当地社会,大部分老侨的母语是英语或阿非利卡语,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侨还会说一些广东话,但普通话对他们而言是非常陌生的。而在中国新移民群体中,普通话是通用的语言,方言则是各种地方社团的通用语。无论老侨讲英语还是广东话,对大部分新移民来说都无法进行直接的深入沟通。这也更加加深了彼此的隔阂。“我经常参加使领馆活动会遇到一些老侨,他们主要说英语,我跟他们打打招呼还行,深入交谈就比较少了。他们基本听不懂普通话,没办法深聊。”在中文语言能力的事情上,老侨李先生说:“很多来自中国的新移民,他们英语都不太好,有时我去商场买东西他们都直接跟我说普通话,我只能用广东话告诉他们我不会普通话。他们听了会觉得很奇怪,觉得我不会讲普通话很奇怪。甚至有人会说‘你是中国人你怎么不学普通话啊?’这类疑问。”住在 Bruma 附近的李先生经常到东方商城的中餐馆用餐,对于经常被新移民“嘲笑”不会说普通话,他颇感无奈。语言上的隔阂,直接影响了新移民与老侨直接的直接沟通,即使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中,彼此也只能借助英语来沟通,这也导致了双方在身份认同方面的不同。

3. 行业隔离

中国大陆新移民从踏上南非土地的那一刻开始,生存与富裕的愿望就压倒了一切。他们依靠中国“世界工厂”的优势,从流动摊贩开始起步,四处寻找店面经商,逐渐积累起财富。然而,中国大陆新移民这种经商方式并不为老侨所欣赏。李老先生:“中国来的新移民大部分在开店做生意…我们比较少,我的孩子一个是律师,一个是会计师,我们不喜欢做生意”。Lucy 说:“南非现在有很多中国新移民,他们身上背着东西到处卖东西,有时甚至在路边卖。报纸经常报道很多中国人会去偷猎象牙、犀牛角,在我看来这不能接受。他们看上去毫无文化,不像是来自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最让我困扰的是,我的朋友会说‘HI,你也是中国人吧?’,这让我很尴尬。按照我的理解,中国人不该是这样子的。他们比有些黑人还差劲”。的确,一些中国新移民在南非非法捕猎保护动物,这给当地人带来非常恶劣的印象。但在南非经商,从事各种包括流动商贩的小本经营,则是初涉南非的大陆新移民的一种营生。从 Lucy 的谈话内容来看,她并不认可这种小买卖,这也体现了双方生存境况的不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观念的差异。

4. 价值观差异

一些老侨告诉笔者,他们认为中国新移民比较大胆拼搏,比保守的南非老侨更具有冒险精神。

然而,总体而言,南非老侨在谈及中国新移民和他们的行为时总带有尴尬和羞耻。他们声称,新移民“损害我们的名誉”,并且影响了南非华人族群的信用度。他们被牵连到帮派、偷猎者和非法移民。他们对包括偷猎、大烟走私、卖淫、赌博等非法行径表示了极度的蔑视。老侨把新移民描述为不整洁的、肮脏的、吵闹的、粗鲁的、无礼的、不懂世故的、功利主义、俗气的、不诚实的、吵闹的、低等的。相反,他们形容自己是诚实的、勤于工作、聪明、受过良好教养、值得信赖、谦虚的、低调的、守法的、温和的。大部分南非老侨都有这样的观点,中国新移民潮对他们辛苦赢得的尊重构成了威胁,并且玷污了他们共同的名声。李先生认为新来的中国移民与他们完全不一样,中国新移民不了解南非老侨的成长历史,不理解他们所经受过的艰难处境。“现在约翰内斯堡很多中国新移民确实很有钱,并且他们为此感到骄傲。他们也认为老侨跟他们不一样,因为老侨在南非生活这么多年却没有赚到很多钱。可对我们来说,钱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很多人不喜欢做生意,我们希望做一些专业化的工作。中国新移民的价值观跟我们不一样,他们认为有钱就是成功。可是对我们来说,受人尊重比金钱更重要。所以说,虽然从外表看大家相差不大,但价值观确实不一样。以前我会跟我的孩子说我们是中国人,但现在我很少这么说,因为我自己都觉得我们跟‘中国人’很不一样。事实上,我现在遇到中国人会告诉对方我是‘南非人’。”

陈先生:“老侨很少人在做生意,如果有在做生意的,做的也是大生意,一般跟白人经济来往比较多,跟我们新移民的来往就很少了。他们现在已经完全融入南非社会了,基本上也都住在白人区,无论是社交还是职业,跟我们都很少来往。”记者:“南非老侨很有修养,他们每年的社团活动都会在报社上登广告,当然也会欢迎新移民加入,但他们都会注明一条‘正装出席’,新移民哪有这个概念?简单说吧,南非老侨跟新来的中国新移民不是一个社会阶层的,在很多方面都无法沟通。”商业上的精明与拼搏精神,也被中国新移民视为是作为华人的一个重要品格特征,但在南非老侨身上似乎就缺乏这种特质。因此,也就出现了南非老侨和中国新移民在价值观方面的冲突。同时,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老侨的价值观与在大陆成长的新移民也有较大差异。

(二)双方的评价有局限性

1. 老侨对新移民的评价

与世界各地的华人一样,中国新移民身上深深地根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屈不挠、勤奋节俭的创业精神令人那肃然起敬,积弊难返的陋习又使人叹息。如一些中国新移民不熟悉南非法律,不遵守相关规定,这使他们在南非饱受非议。“中国新移民喜欢吃活海鲜,唐人街的中餐馆为了吸引顾客,明知约翰内斯堡地区禁止在商店里面贩卖活海鲜,仍然在店里偷偷养着活鱼、活虾等海鲜,遇到警察检查当然就避免不了麻烦,而且经常被新闻媒体曝光,严重影响了华人在南非的形象。”

这些不利新闻造成了南非老侨和中国新移民之间的紧张气氛。一种标明“我们”和“你们”的态度正在凸现,而南非生的土著华裔正愈加觉得沮丧,因为大部分南非人并不能辨别形形色色的社群。这些新的华人正对南非华裔所精心建构的,值得尊敬的、守法的、温和的、有教养的、诚恳的、不关心政治的身份定位构成了挑战。一些南非老侨最关心的是,某些中国新移民的行为对在南非所有华人的名誉和良好形象的冲击。李老先生就说:“以前我们很少有机会接触中国人,我们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勤劳善良的人。最近这几年我跟中国新移民有了比较多的接触,很多中国新移民给我留下不好的印象。他们很多人通过周边国家非法进入到南非,而且彼此之间还会进行敲诈、勒索,甚至抢劫、枪击。他们会互相伤害。

我们南非华裔从来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我们一直非常遵守南非的法律,彼此也不会互相陷害。这些中国新移民来到南非却互相刁难,我真为他们感到羞耻。”李先生认为中国新移民的这些非法行为会影响到中国人在南非的形象,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名誉。他说中国新移民把中国式的生活移植到了南非,这有利有弊。例如,南非人没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中国人便在当地开垦菜地,丰富了当地民众的选择;但一些地方不能容忍吃活海鲜,中国餐馆照样推广各种“活鱼”“活螃蟹”菜色,无视当地的法律规定。还有一些老侨提及新移民的粗鄙行为让他们很尴尬。如中国新移民会穿着背心、短裤、拖鞋在公共场合闲逛;一些人还会随地吐痰……这些行为让他们非常难以接受,也很尴尬。当然,也有一些老侨对中国新移民的到来持正面评价。他们认为中国新移民带来了更多的中国食物供应。而且随着中国新移民数量的增加,老侨有了更多的文化活动和机会去学习中国传统和风俗习惯。中国新移民每年端午节在约翰内斯堡举行“荣生杯”划龙舟大赛,这个活动会吸引不少老侨参加。有老侨就表示“很喜欢这样的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活动”。

Yoon Jung Park 在她的研究中提到,南非出生的华裔,在超过一百年的时间里,都把自己,也被其它南非人视为华人。在那里,“中国性”即是他们天生的身份,也是自我选择、社群建构的身份。在严厉的种族隔离环境下,他们在自己身为华人的身份上得到安慰和尊严。因为保留了一些类似中华文化活动的东西,并且被种族隔离法律按种族孤立了,他们就能自在地断言他们是中国人。他们建构了 “华人”的身份,以作为自己与其它种族的区别。然而,随着大量中国新移民涌入南非,他们发现他们的“中国性”受到质疑。中国新移民给他们展示了不一样的“华人特点”,折射出一些作为中国人的其它方式,这对他们以往建构的中国性概念构成了挑战。在南非的华人族群中,阶层开始与种族、民族身份混杂在一起。南非老侨自认为是中产阶级,把很多中国新移民视为低等阶层。很多人都提及,中国新移民的到来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他们发现跟中国新移民相比,自己是南非人,而其他华人是外国人。他们由环境决定的、复杂的身份迫使他们把自己视为南非人多于华人,或者说既是南非人又是华人。 Lucy 说:“与其他中国新移民相比,我感觉自己更像是南非人。当然,中国新移民也同样不把我们看作中国人。” 这些自我认识不时被其他南非老侨的观点所证实。

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在南非的出现,让所有华人被视为外国人的一幕重现。一些老侨抱怨,很多南非人对他们能流利地说英语或者南非语而没有口音报以惊讶的神情。大部分南非人缺乏辨别南非本土出生的华裔和新移民的能力,导致南非老侨再次被当作外来者,这让他们感到很不舒服。而经常在南非媒体上能看到的关于部分中国新移民者的非法行径,导致了公众高度的关注。如中国新移民与南非本地黑人偷猎者的冲突、在新移民经营的工厂商店里发生的劳务纠纷、受保护资 源的走私、贩卖人口、帮派活动(包括大烟走私、卖淫、敲诈保护费)等,在过去 20 年里被不计其数的新闻所报道。正如前文所说的,南非老侨以往的形象和身份。受到良好教育、遵纪守法以及最为重要的受尊敬,都被这些报道所颠覆。南非华裔的困惑在于,南非大部分国民无法辨别“本土出生” 华人和中国新移民。南非老侨有时被视为从事非法行径、不受尊重的外国人、闯入者和外来者,他们认为“这是中国新移民带来的困扰”。

2. 新移民对老侨的评价

陈先生:“老侨跟新侨的互动有局限性。老侨社团每年也有举办活动,但他们邀请的主要是一些新侨侨领,普通新移民基本不会被邀请也不会去参加。有的南非老侨来这里超过 100 年的历史了,有的人不会讲普通话,他们就讲广东话、英语。他们有的都来三四代了,有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前来的,有的甚至是清末的时候过来的。在离约翰内斯堡三十公里处,老侨买了一片地,大概有一两百亩地作为墓地,他们去世后就埋葬在那里。老侨已经融入当地社会了,一般也跟当地白人做生意,比如说‘瑞兴行’(音译),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老侨居住的地方也跟当地白人社区没有什么隔阂,跟我们隔阂反倒更大。”

贾女士:在南非生活多年,因为在使领馆工作,对南非侨界也比较了解。谈及南非华侨,她说:“南非的老侨非常 strict(严谨),他们非常善良非常友好,但很多人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讲广东话和英语。他们没有‘根’,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民国时期。他们经历了南非种族隔离时代,很多人的后代在南非从事会计、律师等职业,与新侨的来往较少。他们普遍比较有修养,比如说中国使馆举办国庆活动,他们会西装革履,非常正式而礼貌地出席。可新侨就不同了,他们普遍比较浮躁,他们不像老侨那样在乎自己的身份、地位,基本上忙于赚钱经商。新侨对中国认同感很强,很多人认为他们只是来这里做生意的,他们背后有日益强大的中国作依靠,对中国有归属感。可老侨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根,没有祖国,无依无靠的”。

陈先生和贾女士在工作过程中跟老侨多少会有点接触,对老侨的认识还比较全面一些。但更多的新移民,因为忙于生计忙于奔波,很多人几乎都没接触过老侨,对老侨的认识也不够全面。“我跟老侨没有生意往来。他们应该算是南非人吧?跟我们中国大陆来的人肯定不一样,他们在南非社会也算是比较有社会地位的人。中国新移民在南非的社会地位不高。” “我觉得那些老侨在南非生活的时间久了,思维都跟当地黑人一样了,头脑都变简单了。南非这么多商机这么多赚钱的机会,他们也没有好好去把握。他们语言跟当地人没有隔阂,要是做生意肯定可以做得很好。据我所知,做生意做得成功的老侨好像并不多。”“我在排球协会里参加活动,有时候打比赛会遇到一些老侨。他们不怎么跟中国新移民来往,大家话题聊不来,关注的焦点不一样嘛。中国来的新移民多了,难免鱼龙混杂,他们(老侨)多少有点歧视新移民。他们的社团活动很少邀请新移民参加,相反,我们新移民社团不管办什么活动,都喜欢邀请一些老侨来参与。” 以上内容来自笔者的访谈记录,从访谈内容看,新移民与老侨双方的直接接触并不多,彼此的 认识与了解也不深入,隔阂非常明显。在很多新移民看来,南非的老侨属于“中产阶级”,是“南非人”,与他们的身份是有差别的。

四、未来关系走向

成长背景不同,以及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南非老侨与中国大陆新移民的巨大隔阂。首先,从两个群体的成长背景来看。南非老侨经历过黑暗的种族隔离制度时期,他们的成长深受南非政治和文化的影响,这对他们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也许正是因为经受过长期不平等的种族隔离时代,使得南非老侨的自尊心更强,更注重社会主流群体对自身的评价与认同。这种希望获得认可与尊重的强烈的自尊心,对于没有经历过种族歧视的中国大陆新移民来说,是很难获得共识的。

李老先生:“我希望我的孩子做一个有教养而非有钱的人,我希望我们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与 认可……虽然经商可能赚更多的钱。” 而新移民成长于中国,很多人更是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他们敢闯敢拼,商业意识浓厚。很多人就是通过各种冒险的方式来到南非,他们到了这里就是为了追求财富。同时,中国新移民群体法律意识薄弱,道德自律较差,尤其是部分新移民为追求财富不择手段。“我们到南非就是为了赚钱,至于当地人包括老侨的对我们的看法,那不重要!有钱才能有尊严,我们中国不也是富裕起来了才能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吗?”一新移民理直气壮地表达他的观点,在他看来,到南非挣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其他事情都不值得一提。

成长背景对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大的影响。南非与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完全不同,在这迥异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其观念必然 有重大的差别。即使同属于华人群体,老侨与新移民的隔阂也在所难免。 其次,从受教育水平来看。中国大陆新移民的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英语能力普遍较差。“新侨在这里都一门心思赚钱,很少有娱乐生活。他们一年只在圣诞节、元旦休息几天,而且这还是商城强制性关店的,否则他们可能都不休息。这点外国人特别不能理解,外国人认为休假是很重要的。很多南非人比我们中国新移民穷多了,可他们在节假日就会很悠闲地到海滩度假。南非的自然环境这么好,享受这样的环境并不需要花费什么钱,可是那些新侨,他们只会去赌场赌博。你别看新侨赚了不少钱,他们能花钱办大酒席,可是一旦跟南非当地的人坐一起,他们可能就说不出话来了。他们文化层次太低,语言不好,没办法跟上层社会交流”。“新移民在行为方面不能很好地规范自己,言行举止都不尽如人意。虽然他们在南非的经济条件不错,可是在个人素养方面还是有待提高”。

结 语

虽然南非老侨与中国新移民同属于华人族群,但其内部的分化是显而易见的事实。随着中国新移民到南非的人数逐渐增多,他们既为当地华人社会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也给当地华人社会带来了新的冲突和矛盾。中国新移民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彼此的认同度较低。新移民在南非生存不易,他们极富进取精神;而老侨在种族隔离的社会背景下塑造了优秀的人格。当前南非老侨与中国新移民之间有隔阂,在文化认同上也有一些差异,未来应该促进南非华人族群内部的沟通与融合。

.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南非华人族群内部关系状况分析》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南非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南非华社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