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41%的美高国际生,第一年深陷「严重孤独感」

2025-05-20 10:13 阅读量:2.4万+

华人号:留学海外
大家好,我是惟一,高中去了美国,目前正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家庭不惜重金送子女赴美就读私立高中(以下简称美高),其中一个最核心的动因就是:
读美高更容易进入藤校等美国顶尖大学。
这样的论调也充斥在网上,我自己的经历也成为了「佐证」。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毋庸置疑,美高为中国学生提供优质的育资源,更高的申请透明度,以及更容易被招生官理解的背景,但这条道路并非捷径

像我这样来自异国他乡的学生,也必须面对父母想象不到的挑战:更高的学术要求、跨文化适应的压力、被迫学会的提前独立,以及国际学生之间「卡脖子」的竞争。

每一个优势的背后,都藏着一道需要跨越的门槛。

我是在初三那年做出决定,要去美国读高中。

 

那时候,爸妈、老师、还有留学机构都在说:读美高更容易进藤校。

 

各大宣传册上印通往名校的黄金跳板老师说,你去了Andover或者Exeter,那些招生官一眼就知道你不是普通货色。

 

不可否认的是,美高确实在资源上具备显著优势。

 

美国顶尖寄宿高中如Phillips Academy AndoverPhillips Exeter AcademyThe Lawrenceville School等,提供小班制教学,学校历史悠久,课程多到选不过来,有个性化的升学指导与强大的校友网络。

 

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在全英语的环境中提升能力,并熟悉美式教育的思维方式与评价体系。

 

刚到美高的时候,我被震撼了。

 

校园像电影里的画面一样漂亮,教学楼像古堡,每个班级不到15个人,课程丰富得惊人,AP课程随便选,写作、辩论、哲学、艺术……

 

我一下子觉得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Exeter的课程页,分类繁多,琳琅满目,一共几十页都选不完。

 

我最明显的改变,是在语言和思维方式上。

 

从应试体系中出来的中国学生,常常需要1-2年才能适应美高强调的主动表达批判思维学术原创的学习方式。

 

全英文的课堂、随时可能被点名的研讨会seminar、小论文每周如潮水般袭来,加上远离父母,洗衣服等曾经不需要我操心的生活,也需要自己搞定,一开始真的会觉得喘不过气。

 

但慢慢地,我也开始能用英文自如地表达自己,思维方式也不再那么考试导向,而是更注重逻辑、原创和表达。

 

我很清楚,这些在申请大学时确实有帮助。因为招生官读得懂我们美高的推荐信,知道GPA都是怎么来的。

 

美国大学自然更信任「这个体系」的公正性,而国内的同学,哪怕实力一样,花需更多功夫来佐证自己的能力和优秀。

 

但你以为这样就轻松了?其实才刚开始。

 

美高Hotchkiss的毕业典礼

我们都知道,进美高的门槛本身就不低,八九年级考到托福105,SSAT2300都不足为奇。

 

我申请那年,Exeter的国际生录取率不到5%。托福、SSAT、面试、文书,每一样都不能掉以轻心。

我身边很多同学,是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准备的。

不管你是在北京读书,还是在波士顿上学,藤校每年给中国的名额就那么点儿。即使幸运进来了,我们在申请大学时依然是国际生

很多家长以为国外教育「人性化」,但在顶尖美高,每周都有三五篇小论文、演讲、项目,考试周期排得满满的。A并不容易,更别提脱颖而出

想要进入藤校,就需要在学校里成为top students,每年美国大学给学生的名额就那些,分到国际学生身上就更少了,在这个小社会里,每个来自同一个国家的同学,都是你潜在的对手。

于是,谁找了什么机构,谁又参加了什么活动,谁还做了什么项目,谁假期怎么安排,谁梦校是谁,都是需要挂在心上。

如果把这个比喻成球赛,我们需要研究清楚每个对手的习性,才会保证在最后一击时出球的「快狠准」。

华尔街对美高的深度报道,还有本书《特权》也很推荐。

但比学术更难的,是适应和孤独。

在美国心理协会(APA)的一份调研中,61% 的国际高中生表示害怕在课堂上发言52% 表示很难交到本地朋友

对我们来说,文化适应和心理落差比学术的压力更大。进入美高不仅是教育体系的转换,更是一次深层次的文化跃迁。

13岁离开家,一个人来到异国他乡。刚开始的日子,我根本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因为怕说错被笑话。

午餐时,我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看着本地学生大声聊天,却不知道怎么插进去。我的幽默他们听不懂,他们的梗我更是一头雾水。

文化隔阂是真实存在的。

有一次,一个美国同学对我说,你中文说得真好!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应,只能尴尬地笑笑。她是真的友善,可我心里却泛起一种说不出的距离感。

我们一起吃饭、做作业、吐槽老师,也一起熬夜赶project。可是,也正因为这样,我们融入得并不深。

那种看起来在一起,心却很远的感觉,是留学生共同的状态。

《留学的孩子》一书中,中国留学生的社交被称为「保护性隔离」——中国孩子们在一起玩👉🏻美国大学教授坦白局:新一代中国留学生,早就变了

与同学、伙伴之间的社交,也是在美国就读体验中重要的一个课题。

根据美国寄宿学校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Boarding Schools, TABS2020年的调查数据:约41%的国际生表示在第一年中经历了严重的孤独感

即使在多元文化的美高,社交圈层依然明显。语言障碍、幽默感差异、价值观不同、家庭背景悬殊,都构成了隐形障碍。

 

天知道我是怎么走过来的,每天咬着牙坚持着,忽然有一天,发现我无缝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到了申请大学那一年,我更真正意识到,美高并不是通行证。

 

有的中国学生虽然课程全是A,托福115+,但文书没有故事、活动缺乏热情,最终也只能选择中档大学。所谓名校光环早就不够用了。哪怕在顶级美高读了4年,没有突破自己的边界仍然不行。

当然还有那些在美国正当的「关系户」,早早被大学钦定。这也是我们需要习惯的文化之一。

我开始理解一位升学顾问说的话:美高只是一个起点,不是保证。你要自己跑完这场马拉松。

美国高中的教育体系和国内很不一样,去之前需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很清晰,并与孩子达成一致(来自纪录片《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国读高中》)

很多人问我:你觉得那么辛苦去读美高,值得吗?真的更容易上藤校吗?

坦白讲,美高确实给了我很多资源和机会,但也让我承受了更早的孤独以及更高的压力。

你说容易吗?我觉得它只是可能,不是保证

随着名校招生愈发注重体评估Holistic Review,招生官越来越倾向于从学生的个人故事、学术兴趣、社会贡献和领导力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

你做了什么开始比你来自哪所学校更重要。

换句话说,招生官不再被光鲜的出身吸引,而是更看重:你是否知道自己是谁,你是否有持久的投入,你是否做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

美高带来的,是更高的起跑点,但不是自动的优胜权。

它甚至可能是一把双刃剑:站得高,看得远,但一旦落入千篇一精英模板,就更容易被淹没在同质化的申请中。

美高的确是一个好平台,但这个平台能撑起什么,最终还是看你自己怎么站上去。

有些人,读的是普通高中,也照样圆了名校梦。有些人,身在美高,却迷失在追赶分数、模仿模板的焦虑中,最后满手资源却找不到方向。

在申请大学时候,我在文书中写下了自己的转变:

从一个沉默的国际生,到能在学生会中组织辩论、创办文化交流社团、带新生熟悉校园的mentor。我不再只是那个拿高分的中国学生,而是有自己的角色与表达的人。

 

美高这条路,不是黄金跳,而是自我锤炼场你走进去的是谁,可能和你走出来的完全不同。

 

最终,我被自己梦校录取了。

 

但我知道,这份录取,不是因为「我来自某所寄宿美高」,而是因为「我拼尽全力成为了谁」。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41%的美高国际生,第一年深陷「严重孤独感」》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澳门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留学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