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樱花落处,思念如风:敬悼老侨领陈学全先生

2025-05-12 11:14 阅读量:4.3万+

华人号:日本新华侨

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部编辑 蒋丰

5月的东京,常常阴雨连天,东京日中友好会馆前的樱花,早已在时光的流转中悄然凋零。曾经那如云似霞的繁花,如今已化作春泥,而枝头新生的嫩绿,宛如点点希望,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仿佛在低吟浅唱,诉说着对一位故人的无尽追思。

10日这天下午,留日华侨江苏同乡会与东京华侨总会联袂举办的“陈学全先生告别会”,在这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地方缓缓拉开帷幕。2月7日,在那个寒意料峭的冬日里,93岁的陈学全老侨领,如同一片飘零的落叶,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他深爱的世界。而日本侨界,特意选取了他去世“93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为这位一生都倾注于中日民间交流事业的老侨领,举办这场跨越生死的告别仪式。这份仪式感,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把生者与逝者紧紧相连,传递着日本侨界对陈学全老先生最深沉、最真挚的敬意。


告别会上,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日中协会会长濑野清水、东京华侨总会会长钱江丽子、东京华侨总会顾问江洋龙、日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会长陈隆进,他们带着沉痛与不舍,先后走上讲台致悼词。从不同角度,深情追忆着陈学全老先生的点点滴滴。那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珍贵的回忆,如同电影般在众人眼前闪过,勾勒出陈学全老先生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

而长期致力于中日民间友好的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更是带着他们的团员,以一种独特而又深情的方式,表达着对陈学全老先生的哀思。当那激昂的“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舞曲响起,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人们感受到了陈学全老先生所经历的风雨沧桑。团员们用中文呐喊出的“陈爸爸,再见”,声声泣血,直击人心,让全体与会者无不为之动容,泪水夺眶而出。

在告别会上,大屏幕上播放着陈学全老先生在侨界奔走的串串镜头,那熟悉的身影,穿梭在各个场合,为了中日民间交流事业,不辞辛劳,四处奔波。展示台上,摆放着陈老先生的张张照片、件件遗物,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陈学全老先生一生的故事。看着这些,我作为在日本从事传媒近40年的传媒人,与陈学全老先生的种种交往,如潮水般在脑海中浮现。

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掀起了一股莘莘学子“东渡大潮”。我们在日本创办了当时第一份中文月报——《留学生新闻》。那时,我们渴望采访一些老华侨,了解他们的过往,记录他们的故事。然而,时代的隔阂,如同一道无形的鸿沟,横亘在我们与老华侨之间,有些老华侨并不愿意接受采访。就在我们感到无助和迷茫的时候,陈学全先生挺身而出,他目光坚定,语气诚恳地说:“我们一定要接受采访,要把老华侨的过去告诉他们,因为这些中国留学生会成为新华侨的,他们和我们血脉相连。”这番话,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不仅为《留学生新闻》打开了采访老华侨的路径,更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我1999年创办《日本新华侨报》的重要动因之一。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日本新华侨报》曾对陈学全老先生做过一次深入采访。在采访中,他缓缓地向我讲述着他的人生经历。1932年,他出生在东京一个华侨之家。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整个社会弥漫着仇恨与偏见。“同学们不再叫我的名字,而是叫我‘中国佬’。”他回忆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声音微微颤抖。“上学的路上,日本孩子会在我们后边扔石头子。三个以上的华侨不能在街头聚在一起说话。”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痛苦。“1945年3月,东京大空袭的夜晚,我是裹着一条破旧的毛毯穿过燃烧的龟户电车线,街头四处都是成堆的焦尸。”那惨烈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让人不寒而栗。

然而,陈学全先生也曾兴奋地向我讲述过日本战败后的情景:“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在日本的华侨作为‘战胜国’的国民扬眉吐气,他们乘坐电车可以不买车票,他们在日本的黑市可以把日本人肩膀上的米袋夺回来扛走,他们可以在东京新宿、六本木划地建房,这都是我们用抗战牺牲的生命换来的。当时,只要看到日本人不服气,我们就会高声告诉他:‘我是中国人!’‘我是战胜国的国民’!”那激昂的话语,仿佛穿越了时空,让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自豪与骄傲。这段罕见的“口述历史”,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心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我的儿子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读书期间,陈学全老先生执意邀请我们在位于东京池袋的“蘭籣”北京餐馆吃饭。只因为他过去也曾在庆应读书,他深知那份求学的不易,也希望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我的儿子。他语重心长地对我的儿子说:“中国人只有在日本考入名牌大学,才会让日本人刮目相看!”那殷切的目光,那温暖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我的外甥女2013年从日本福冈县博多市到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读书。陈学全老先生得知后说:“我们这里有支援华侨华人子女回国学习的奖学金,我帮助你申请,一定要让孩子在国内安心读书,这会影响她的一生,也是传承华侨华人的血脉。” 那一刻,我不仅感受到一位老华侨对后辈成长的殷切关怀,更感受他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坚守。

我的两个小孙子出生以后,陈学全老先生特意给两个孩子都买了熊猫玩具。他笑着说:“我自己非常喜欢大熊猫,我的房间里、办公室里四处都是熊猫玩具,要让我们华侨的后代也喜欢,熊猫已经成为连接我们中日民间友谊的文化纽带。”那慈祥的笑容,那浓浓的关爱,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华侨后代的殷切期望,也让我看到了他对中日民间友谊的美好憧憬。

最令人难忘的是13年前日语版《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创刊的时候,年过八旬的陈学全老先生,不顾年迈体弱,来到编辑部。他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声音略带颤抖地说:“你知道吗,战后东京街头,曾有华侨因为手持一份《人民日报》被日本警察逮捕的事情。现在,我们许多老华侨已经看不懂中文了,有了日语版《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会让我们离祖国更近,会让日本人更加了解中国。”从那以后,陈学全老先生经常在新杂志出版以后,到编辑部来领取,满满装上一大包以后,拿到各个地方分发。他还带回不少订阅购读的付费单,那副认真的样子模样,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在我看来,《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今天能够在日本有如此的影响,陈学全老先生位居“第一功”序列。我为失去《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顾问陈学全老先生痛惜万分,我们失去了一位最亲密的战友,一位最坚实的后盾。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小事。有一段时间,陈学全老先生看见我特别喜欢在冬季戴大红围巾,他好奇地问我为什么,我笑而不答。老先生像孩子一样任性地说,“那以后我也戴红围巾”。从那以后,他外出时不仅戴上了红围巾,还戴上了红帽子,许多时候还穿上红衣服。日本人说他像一个在“街头行走的‘红邮筒’”,他却笑着说:“红色象征革命,红色象征新中国!”那爽朗的笑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那鲜艳的红色,如同他炽热的爱国之心,永远燃烧在我的心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如今,樱花虽已凋谢,但那春风中,我仿佛又看见了身患眼疾、却依然四处奔波的陈学全老人。他那坚定的步伐,那和蔼的笑容,仿佛就在眼前。我仿佛依然听见他在电话里面对我说:“加油啊,好好干,有时间我请你去老华侨开的‘维新号’饭馆吃饺子。”那温暖的话语,如同冬日里的暖阳,驱散了我心中的寒冷。

泣别陈学全老先生!您虽然已经离世,但您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您的故事,将如同璀璨的星辰,在中日民间交流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愿您在天堂安息,我们大家会带着您的期望,继续前行,为中日民间友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 蒋丰)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樱花落处,思念如风:敬悼老侨领陈学全先生》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厄瓜多尔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日本看点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