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8 18:57 阅读量:4.1万+
华人号:广东省侨联宣传文化中心“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开展海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广东着力加强涉侨文化交流基地建设,推动39家单位先后成功申报“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数量居全国前列。为扩大基地影响力,公众号开设“云游基地”专栏,对我省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逐一进行展示,带大家“云游”基地。本期推出的是沙湾古镇。一起来打卡吧~
广州的春天雨水多,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天潮潮地湿湿,等雨的人心情最寂寞。正当我在雨中惆怅不已时,耳边传来一阵流畅明快的琵琶声,接着是短促的断奏,犹似雨打芭蕉淅沥之声,然后是气氛热烈的快板,雨中的惆怅也散了几分。朋友说这是广东音乐名曲《雨打芭蕉》,我不禁好奇,遂与朋友相约至曲子创作地——沙湾古镇畅游。
沙湾古镇,在今天的广州市番禺区,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番禺县续志》有载:“由广而至番禺之青萝乡,前踞虎门之巨川,后依青萝山之峻岭。由于古镇始建于宋代古海湾的半月形沙滩之畔的“猪腰岗”,故名“沙湾”。现古镇占地2300多亩,旅游核心区占地约265亩,覆盖沙湾东、南、西、北村及沙湾社区。
走进古镇,便见小桥流水,杨柳依依。我被西广场的一幅大型砖雕艺术影壁吸引。20多米长的砖雕艺术影壁《古韵薪火 盛世腾芳》,生动刻画了沙湾飘色巡游场景,并融入沙湾北帝像、飘色、龙狮、鳌鱼舞、广东音乐、饮食、兰花、建筑建术等沙湾特色民俗文化。这是由全国“砖雕大国工匠”、广州砖雕非遗传承人、沙湾本土砖雕艺人何世良带领一批优秀的年轻砖雕艺人,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
古镇保留了400多年间民间明、清、民国时期的祠堂、庙宇等古建筑。沿着麻石路一路走,一座座精致而整齐的镬耳房岭南建筑,还有筒竹、蚝壳墙等,恰似一幅古色古香的精美画卷。微微的晨光洒落,古镇宛如刚刚苏醒的女孩,朦朦胧胧的,恬淡安静。
不经意间来到了古镇的标志性景点——何氏大宗祠(又名沙湾留耕堂)。
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番禺全区镇街均有祠堂。这些古老的祠堂,如散落珠玉般构成了当地人对“家庭、家族、家乡、家国”的概念,让远赴他乡的人有了依恋。留耕堂是沙湾何氏宗族的始祖祠,也是广州地区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远的广东民间乡村祠堂代表作之一。700年前,何氏先辈在沙湾耕读兴业,礼乐传家,南宋德祐元年(1275)始建留耕堂,用以供奉先祖,历经三毁三建,清康熙年间扩建成现在的规模。堂名取自明代大儒陈献章所写的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 心田留与子孙耕”,寓意建祠造福人。何族人深谙,若要家族长盛,需要子孙不断获取功名。沙湾何氏凡中秀才、举人、进士者,分别终生获得祖荫二份、四份、八份——一份祖荫相当于七献田租之值;另外,还有花红金、靴金、书金、弥补金等奖励。南宋之后,沙湾何氏子弟高中进士8人,省元1人,举人35人。留耕堂内,“诗书世泽”“三凤流芳”的牌坊、“进士”匾额及祠堂前的密密麻麻的旗杆夹,无不在彰显着这个家族历代的荣光。如今,留耕堂每年会举办“开笔礼”,让众多古镇孩童写“人”字、击鼓鸣志、巡游文峰塔、习读《三字经》等,传承和弘扬重文兴教传统。历史悠久的留耕堂已成为海内外何氏的朝圣地,生者寻根,叶落归根,常有关心何氏族事的后裔经常慕名前来祭拜,联络宗亲情谊、寻找失散的亲人,为何而来,联何而聚。
路边有几个孩童拿着鱼形状的灯跑来跑去,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一盏硕大的龙头鱼身灯,镇中老人说是沙湾特色——鳌鱼灯。史料记载,古沙湾河网交错,村民临水而居,人们对鱼有着独特的感情,把扎作灯笼的技艺运用到捕虾所用的灯笼上,剩余的竹篾则用来编织成鱼形小灯,这便是鱼灯的雏形。鱼灯被制成鳌鱼、金鱼、鲤鱼等形状,寓意吉庆有余,百般生利。
沿海地区常见鱼灯,但鳌鱼灯却是少见,古镇为何青睐于鳌鱼?
作家梁凤莲创作的广东音乐题材长篇小说《赛龙夺锦》是这样描述的:“沙湾是鳌鱼吐沙吐出来的。”鳌鱼是华夏神话说中的吉祥动物,为龙头鱼身,雄性金鳞葫芦尾,雌性银鳞芙蓉尾形象,雄雌相伴,快到沙湾的地界时,鳌鱼乘着浪头高高地跃起,在空中,喷吐的水珠成了白花花的沙子,堆积一起,越来越多,聚成了沙湾。
古镇居民兴高采烈地介绍,这里不仅有鳌鱼灯,还有鳌鱼舞。据说每逢丰年或吉庆佳节,民间都要耍耍鳌鱼舞,迄今已流传了几百年。
鳌鱼舞相传是由浙江“鱼灯舞”发展而来。广府地区的舞蹈均为汉族舞蹈,多以拟兽舞蹈为主,这源于人们对瑞兽的图腾崇拜。但沙湾人自古以来,对鳌鱼有着天然的亲近和崇拜。沙湾鳌鱼舞的表演内容源于神话传说——书生进京赶考,不巧途中遇险,得海上鳌鱼相救,而后书生高中状元后衣锦还乡,为报答鳌鱼搭救之恩,途中回到海边为鳌鱼披红戴花,随后齐跃龙门。表演中,执雄鳌鱼者跪蹲,执雌鳌鱼者半中蹲,二人身体前俯,状元一脚踩在雄鳌鱼背上,另一条腿呈“商羊腿”状抬起架在雌鳌鱼鱼背上,主要取“独占鳌头”之意,以此为子孙功名祈福。自有“飘色”之后,鳌鱼舞常与“飘色”活动结合起来在“北帝巡游”中表演。
转入留耕堂一墙之隔的玉虚宫,这是一座清代中期的古建筑,建成后供奉北帝。据玉虚宫内北帝传记载,北帝全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又称玄武、真武等,是道教中司水之神,是广府人最崇拜的神祇之一。北帝在沙湾早已被尊为镇乡高神,历来为乡人所敬奉,迎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三月三,北帝诞,睇飘色,嚟沙湾。”农历三月三,源于古时“除恶之祭”。每年这个日子人们都要去水边沐浴洗濯、祭祀祛灾,叫作祓禊。而在岭南,农历三月初三是北帝诞。起源于明代中叶至晚明时期的沙湾飘色,与北帝诞有很深的渊源,是北帝诞迎神赛会队列中的一队,此民俗活动在沙湾已延续了百年。史料记载,沙湾北帝诞庆祝活动由沙湾东南西北四个村的“一居三坊十三里”轮流操办。古镇的巡游路线一般由玉虚宫出发,由依仗、北帝神座、嬉神等三大队列组成,其中嬉神队列中的飘色队伍最为引人注目。
飘色在北方称抬阁、重阁等,据说是孔夫子当年到郑国干戈沟村去,村民高抬彩阁欢送孔夫子而留下的一种习俗。明崇祯年间,北方的抬阁传入广东,先是在广州,后传入中山、吴川、茂名、云浮等地,现已成为一项流行的民俗活动。飘色是广东白话的称谓,“飘”是指脱离地面,尽展凌空之美;“色”是精心巧妙的伪装。一板飘色主要由“色柜”“色梗”“色标”“色仔”“色女”等组成,表演时以色柜作为展示舞台,色柜上坐立着的人物造型称为“屏”,凌空而起的称为“飘”,二者由中间的色梗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此表现某个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片段,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万物更新三月三,凌空飘色笑春风。”身着华丽戏服的“色仔”“色女”“飘”于半空,或巧妙地站在一片芭蕉叶上,或凌空手扶着一支长枪,或轻巧地被一只“小鸟”托起,惊险出奇,伴以八音锣鼓巡游表演于坊街巷,观摩者众多,热闹非凡,故有“沙湾出色,雨水滴滴,闩埋门避亲戚”之说。
淅淅沥沥的春雨打在芭蕉叶上,我们转进三稔厅,听风看雨。此情此景,让我不禁想起李清照笔下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三稔厅是因“何氏三杰”的祖辈何博众在里面种植了三稔树而得名。晚清至民国时期,三稔厅是广东音乐界、曲艺界精英荟萃之地,大量广东音乐名曲如《雨打芭蕉》《饿马摇铃》就是在这里诞生。想必一百多年前沙湾的何博众也是极喜欢听雨的。三稔厅此时有几位雅士正演奏着《雨打芭蕉》,恰又把我带回百年前,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曾借三稔厅常邀集邑人和省内外音乐爱好者,谱写出《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广东音乐。
往事如烟。古镇纵横交错的街巷,时不时传来几声婉约动听的乐曲声,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沙湾依然弹奏着薪火相传的故事,依然展现着近千年沧桑之古朴,依然绽放着广府百年民俗之美,依然彰显着广府文化的古韵绵长。无论你在哪里,当你想家了,都可以到沙湾走走,总有那么一处,让你心动,留恋不已。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