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走近陈祥道 陈旸——陈氏双贤 礼乐同辉

2022-03-14 17:05 阅读量:3.1万+

华人号:梅城报

北宋年间,闽清县云龙乡际上村有这样一对兄弟,学识渊博、受人爱戴,他们便是被称为“二陈”的陈祥道、陈旸。

际上村是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文风鼎盛,出过许多饱学之士,其中尤以“二陈”两兄弟最为出名。一个是礼学家陈祥道,是北宋重要的经学家、礼学家,官至太常博士;一个是音乐理论家陈旸,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漫步群山环绕、林木葱郁的际上村,“二陈”文化研究会前会长陈梅旺老先生,作为陈旸第二十八代裔孙,讲述了许多两兄弟间的故事。

陈旸在编撰《乐书》时,不仅从《礼书》中得到了不少珍贵的资料,借鉴了其编撰体例,还得到哥哥陈祥道的亲切鼓励。可以说,《乐书》的完成,与陈祥道也有一定关系。

可惜的是陈祥道没能坚持到《乐书》出世便溘然长逝。在陈祥道逝世前朝廷特赏他为宣义郎,赐绯衣,在逝世后更是将其奉旨安葬,并于墓穴前修筑了一条高规格、气派精致的神道以表敬意。

陈祥道留给后世的著作不仅有《礼书》150卷,还有《论语诠解》10卷、《周礼纂图》20卷、《仪礼注解》32卷、《礼记讲义》24卷、《礼例注解》10卷、《考工解》等。

陈祥道师从王安石,而他撰写的《论语全解》,这部著作作为王安石学派唯一存世之作,颇具学术价值。在清代和其所著的《礼书》一同被收入至《四库全书》。

关于陈祥道的民间传说,与弟弟陈旸相比,为何少之又少呢?陈老解答:“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比起礼仪规范这些很难去实际感受的东西,老百姓们对美妙音乐的记忆肯定会更加深刻啊。”

在过去,陈祥道所研究的礼是用于规范人们衣食住行的规矩,有着一套既定的等级规划,这些东西随着时代变化,要么潜移默化融入进大众的生活,要么被人所遗忘,自然很难留下群体记忆。

“虽然哥哥没有弟弟在民间出名,但是他的学术造诣是远在陈旸之上的,甚至可以说陈旸深受陈祥道的影响,才有了后来的如此成就。”陈老说道。

陈祥道的仕途坎坷曲折,在考取进士后不久,便因为父亲犯事而受牵连,在家中赋闲了相当长的时间,这段时间他写下了不少诗文,充分体现陈祥道深厚的文学功底。

际上村山石奇异,景色披绿含翠,幽邃静寂。一进村口,可以看到隔溪对立的凤凰山与钟湖山。钟湖山崖壁上三个楷书阴刻大字“龙首岗”笔力遒劲,铁画银钩,不难看出陈祥道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陈老讲解着,两座山上石壁至今保留着多处摩崖题刻,其中“起傅岩”题刻最为醒目。这是南宋状元张孝祥云游此地,有感而发,便在与龙首岗遥相呼应的村口左面凤凰山崖壁处,留下了“起傅岩”,引用傅岩访贤的典故赞誉“二陈”,更留诗《咏傅崖》一首。

回顾陈祥道的一生,坎坷曲折,跌宕起伏。他孜孜不倦地钻研礼学,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财富,代代相传,千古流芳。

陈旸,北宋音乐理论家,古代八大音乐名人之一,官至礼部侍郎,仕途畅通登高位、陈旸初入仕途是考取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俗称“贤良科”,不同于一般科举考试,中仕后待遇更好、晋升更快,因此门槛更高、选拔更严。

据史料记载,两宋年间开设贤良科共49次,御试只有22次,中试者41人,其中以布衣登科者仅7人,陈旸便是其中之一。而后更是一路升迁至礼部侍郎,百姓们也因此尊敬地称呼他为“陈贤良”。

民间对于陈旸能考取贤良科众说纷纭,其中便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陈晋之读书法”:相传,当时的际上村口有一株极为粗壮的古藤树,其树藤横跨溪流两岸,是为古藤桥,少时陈旸除了与哥哥陈祥道一同于凤凰亭处植梅学习外,最常在古藤桥上散步,桥上来回一趟要走一百二十步,陈旸由此领悟,读书认字也应该有个定数,贪多嚼不烂,既然桥上来回要走一百二十步,那他就每天认读一百二十个字,日日坚持,既不偷懒,也不贪多,久而久之,积少成多,终于拥有了丰富的学识。

陈旸为官时,正值蔡京当权,朝堂贪腐,百姓民不聊生,陈旸反对蔡京,因“言盐铁利”得咎被罢官归乡,民间因感念其敢于为民请命的作为,艺术加工出了许多流传甚广的传说,例如:“陈贤良与皇帝辩宝”——宋朝年间,闽清际上出了个京官陈贤良。他敢与同皇帝辩宝。皇帝说:金银为宝。陈贤良说:盐纸铁为宝。皇帝盛怒之下,降旨斩了他,后来皇帝又下令全国禁用盐纸铁,百姓敢怒不敢言,满朝文武百官面如菜色,唯有一宫女面色红润,壮健如常。皇帝奇怪,劝宫女说出实情可免罪,宫女才说出真情:陈贤良死前曾要她藏起一包盐,缝在衣襟中,每日饭后,用舌头舔三下。皇帝听后,大为震惊,这才知道意识自己错了,便收回禁用盐纸铁的成命,追封陈贤良并赐金头御葬,为防金头被盗,还为其造三十六个疑冢。

说完了传说版本的故事,让我们回归真实的历史。虽然陈旸遭遇罢官后,朝廷很快便将他官复原职,但此时国家已经山河破碎,朝堂更是腐朽昏庸,对时局已然失望的陈旸毅然决定告老还乡。归乡后,陈旸依然保持着他以民为本的准则,那时的际上乡民,常因农田缺水,而饱受旱灾之苦,因此他开始主持筑堤通渠的水利工程。

在陈祥道、陈旸为方便两岸百姓过往而修筑的古石桥下,便是陈旸主持修筑的堤坝工程——“贤良陂”的遗址,堤坝通过在岩石上凿洞埋设松柏木桩,再用莽草缠绕编织坝体,最后用大量黏土石块筑成坝身,因地制宜,便于修复,充分地体现了陈旸出色的实干能力。

陈旸的生平事迹演绎而成的传说数不胜数,贤良陂这自然也不例外,而那个故事的名叫——《陈贤良拜石得渠》,陈旸他们在修筑通水渠时,遇见巨石封路,陈旸派石工想凿开巨石,但石工们费尽全力也无法撼动巨石分毫,于是陈旸回家穿上官服向天地礼拜祷告,顷刻间天空乌云密布,只见一道惊雷劈下,巨石当即崩裂开来,工程得以继续进行,最终让际上的良田获得水源灌溉。

书香流芳远弥存,和哥哥陈祥道一样,陈旸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著作,除《乐书》200卷。还有:《礼记解义》10卷、《孟子解义》14卷、《北郊礼典》30卷。陈旸编纂的《乐书》,不仅是中国,更是世界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比1732年德国的《音乐辞典》还早600多年,书籍内容包罗万象,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技艺,是极为难得的研究我国礼乐文化的珍贵史料。

在清代,《乐书》也同样被收入至《四库全书》,在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美日韩的图书馆都收藏有此书。

在“二陈”纪念堂后堂庭院的墙面上,精美的瓷砖壁画向往来的人们述说着兄弟二人的生平,不断地为人们传授着哲学智慧,对于陈旸一生功绩的评说,或许正如《旸公墓道碑文》所云:古立德立功立言之士,其精神足以彪炳宇宙,死而不朽,愈远而弥存。  (记者 徐鋆桑)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走近陈祥道 陈旸——陈氏双贤 礼乐同辉》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纽约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