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福州点亮乡村“艺术之光”:田野之上“艺”彩纷呈

2025-05-15 17:25 阅读量:1.8万+

华人号:福州见闻

艺术与乡村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近日,福建“艺术点亮乡村”主题采访活动从福州启程。在榕城的青山绿水间,农舍墙绘晕染着乡土记忆,竹编藤器沉淀着匠心温度,甚至一片梯田的肌理、一堵土墙的裂痕,皆是大地书写的诗行。艺术的火种播撒大地,正在唤醒乡土记忆、激活文化基因、重塑产业形态,为乡村注入灵魂和动力。

音乐人在闽清上莲乡新改造的市场化场所驻村采风。记者 郑帅 摄

赋能农文旅

点亮乡村致富路

秀洋村是距离闽清县城几十公里的小山村,每逢假期,就有不少城里的孩子专程来到村里。“前些年,秀洋村还是个养猪大村,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村党支部书记黄声炎介绍,近几年,村里引导养殖户转型,发力特色艺术经济,“唤醒”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

从宋朝到清末,秀洋村出了61位进士,有诗礼传家的文化印记。秀洋村以“诗书画”为载体,以育人为目的,配套茉莉花种植基地、青红酒酿造基地,建设“诗海”“书海”“花海”“酒海”的“四海秀洋”主题园区。漫步其间,进士文化长廊将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村诗精品公园让游客在品诗同时感受自然韵味,还有众多书画爱好者来此挥毫泼墨。

抓住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秀洋村引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闽江书画院院长黄以桢,打造了闽江书画研学基地。在这里,孩子们的作品挂满教室,见证了他们热爱书画的拳拳之心。“不仅是村里的孩子,连城关的孩子也特意来学习书法。”黄以桢说。

当秀洋村以“诗书画”为墨,在阡陌间勾勒诗意海洋,新村村则以“心上莲”为笔,在溪山中绘就致富图景。

远山映衬着溪水,一朵巨大的“莲花”在田间绽放。这是位于上莲乡新村村的稻米文化产业示范园,在不破坏耕地的基础上,于稻田上绘制特色图案,引入多项种养模式,成为网红打卡点。

这片被千年礼乐文化浸润的土地上,惊喜不止于“莲花”。新村村集中资源打响“心上莲”地域品牌,开发建设了一系列文创项目,“心上莲村唱”成为当代乡村网络音乐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旺盛的人气为村民带来了“财运”。此前在外务工的池晶晶就是受益者之一,“现在家乡人气这么旺,我们在家门口工作就能补贴家用,还能照顾孩子。”

植入艺术基因的农文旅项目,点亮乡村致富路。点缀在榕城大地的村落,在“各美其美”中织就“美美与共”的新时代图景。

乡韵抚乡愁

点亮文化传承路

中山村所在的永泰县嵩口镇,曾因古渡口而繁荣一时,也曾因城市化的冲击一度落寞。这样的村落如何不断吸引人才?纪录片导演王晓峰通过纪录片《田野之上》呈现答案。“乡村迈向振兴,归乡人才成为关键。”

4岁离开永泰,如今回到故里的张明珍是归乡人的代表。“古镇改造为我们这些外出的人提供了一个回家的机会。”除张明珍外,还有青年创客谢方玲,“90后”导游张育铭,以及从上海返乡的郑秋兰……这些人在嵩口的集结,很大程度上是艺术驻地的结果。近年来,艺术驻地促进中山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里先后改造了松口气客栈、黎照居、鹤形路等,对村街道外立面等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改造和美化。与此同时,村民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渐提高,生活方式不知不觉中被艺术浸润。

去年,嵩口生花艺术驻地计划启动,打造一系列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并参与业态提升与社区营造等。今年初,嵩口生花文化艺术季开幕,德湖堂·嵩口柿染共享实验工坊等多个空间也同步开放。

如果说中山村的乡愁凝结在对古镇的营造中,那么长乐琴江村的乡愁就浓缩在古代《百戏》之一的台阁中。

长乐琴江满族村原是清朝“三江口水师旗营”,是福建唯一的满族聚居村。台阁在水师旗营设立之时流传进入琴江,成为琴江满族村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

琴江台阁用旗语演唱,一人站在一米高的台子上,平伸手臂,用一只手“托”举着另一人,另一只手托着花瓶,花瓶上还“站”着一个人,3名表演者都是孩子。她们手持花篮,一边“天女散花”,一边360度旋转。旧时,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满族颁金节(满族的诞生节)和三月初八太保爷迎会,村民常举行台阁表演。

台阁表演传承人张建海介绍,这项最初起源于古代“百戏”高杆技艺的文艺活动,因北方游牧民族节日欢庆没有固定舞台,才发明了这种缩小的舞台,借助隐形的“铁机”造型,在人抬着的或轱辘板车撑载的会转动的小舞台上,小演员走动演出,故又称“抬阁”。近年来,张建海等艺人在坚守传统特色的前提下,加入科技元素,精心制作道具,创作出更多“台阁”文化精品,连续多年参加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展演,赢得了众多奖项。

搭台展风貌

点亮精神富裕路

“快来跟状元郎合影!”“你们唱得真好!”“五一”假期期间,闽剧大戏在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热闹开演后,观众们争相与马尾区海峡闽剧团的演员们合影留念。

12日洽屿村,13日琴江村……马尾区海峡闽剧团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舞台上,演员们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充满张力,表演间隙还邀请观众上台体验;舞台下,村民们不时举起手机拍摄,有人竖起大拇指称赞:“真不错!连我家小妹妹都看得非常认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不再满足于吃好、穿好,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出更高要求。”常年带队下基层演出的团长杨碧霞表示,送戏下基层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用文化与艺术之美满足人们多元、深层的精神文化需求。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艺术恰恰是实现“精神富有”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2008年,市文化馆启动“文化志愿手拉手”项目,吸纳全市文化馆站、文艺院团、基层群众团队和各类社会力量成立志愿者队伍,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推动“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结合。

项目尤其关注农民工、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成立于2019年初夏的福州市宦溪少年民族乐团便是由偏远乡村学生组成的。在青年指挥家聂志勇、二胡演奏家詹闻一等音乐人的帮助下,这些孩子从零学起,成长为出色的小乐手。

乡村与艺术的珠联璧合,总能带给人们惊喜。音乐让孩子们走出大山,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他们在于山九日台音乐厅举办专场音乐会,并在省音乐舞蹈节荣获铜奖。学生黄梓晨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生活多了音乐的陪伴,感觉很快乐。”

放眼榕城,艺术跳出“盆景式美化”的局限,在乡村落脚,构建“村民主创、传统新生、产业反哺”的循环生态,成为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支点,在保留泥土气息的同时,生长出与时代对话的韧性。(记者 蒋雅琛 莫思予)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福州点亮乡村“艺术之光”:田野之上“艺”彩纷呈》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尼日尔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