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06:30 阅读量:5.5万+
华人号:妙文赏读从今天起,我们将正式开启《苏轼的朋友圈》这本书的共读时光。
这本书是著名文史作家郭瑞祥的新作。
他借助丰富的史料与生动的语言,选取苏轼与大宋数十位文化精英的人生纠葛,带我们近距离了解苏轼“朋友圈”的生动与精彩,重新认识这位才华横溢又历尽坎坷的文学巨匠。
苏轼一生辗转于江湖和庙堂,结交了各色人物,也留下了无数动人的往事。
从这些往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性格与志趣,也能够一窥北宋文坛的风气,了解北宋文人的精神世界。
那接下来,就让我们循着苏轼的朋友圈,走近一个才华横溢、悲喜交织的诗意灵魂。
苏轼的家族
苏轼的家族中人才辈出,在他之前有名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苏味道。
苏味道生活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天赋卓绝。
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已经较为完善,读书人需要经过重重考核才能取得功名,三十岁前考中进士,就是凤毛麟角了。
著名诗人白居易高中进士后,意气风发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但那时他也已经是二十九岁了。
苏味道不仅才华出众,能力也很强,他一路青云直上,在武周时期官至宰相。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曾经是苏味道的下属。
杜审言恃才傲物,偶尔对苏味道出言冒犯。
苏味道心胸开阔,有容人之量,并不与他计较。
武则天去世后,朝廷政局动荡,苏味道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到了蜀地的眉州担任刺史,也就是现在四川眉山的地方长官。
后来,苏味道因病去世,他的次子选择留在眉山。
至此,苏家在眉山扎根,也造就了后来名扬天下的“三苏”,也就是苏洵、苏轼和苏辙。
不过,在苏味道之后三百多年的时间里,苏家一直没有人通过科举步入仕途。
直到宋仁宗时期,苏轼的伯父苏涣考中进士,成为苏家三百年来第一人。
苏涣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不多,他的弟弟却为我们所熟知,那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苏洵年少时不爱读书,沉迷于行侠仗义,时常因此惹是生非。
他的父亲苏序却对此颇为宽容,因为苏序本身就是个古道热肠、乐善好施的人,在眉山当地很受人敬重。
他相信苏洵心性不坏,自然有觉悟的一天。
事实证明,苏序是明智的。
苏洵二十五岁时幡然醒悟,疏远了狐朋狗友,开始潜心读书。
到了二十七岁,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了。
不过,苏洵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甚至没有通过地方举行的乡试。
仕途上的挫折,让苏洵尤其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
苏轼七岁时就被送到学堂读书,三年之后才回到家,由父亲和母亲亲自教导。
苏洵的妻子程夫人,出生于当地的官员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
她教子有方,不仅注重诗书礼仪的熏陶,还重视品行与气节的培养。
苏轼十岁时,程夫人给他讲了东汉名士范滂的故事。
范滂为人刚正不阿,因为直言进谏得到了宦官集团,被判处死刑。
在诀别之际,他的母亲强忍悲伤,鼓励他坚守正义。
苏轼被范滂的故事深深触动,他问母亲,如果自己长大后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愿意?
程夫人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回答说:
“你能做范滂,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进入仕途之后,苏轼经历了无数的政治风波,但他始终保持风骨,这离不开他母亲的教诲。
灵魂伴侣
除了受到父母的影响,苏轼也得到了伴侣的帮助。
苏轼十八岁那年,娶了当地乡贡进士的女儿王弗。
王弗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能够识文断字。
苏轼在家读书时,她常常陪在身边。后来苏轼考取功名,在凤翔府做官,王弗也一同前往。
苏轼少年得志,受到朝廷重用,许多人想要和他结交,时常登门拜访。
这时的苏轼还没见过人性的阴暗面,往往来者不拒,言谈之间也少有顾忌。
然而,王弗却头脑清醒,时常提醒苏轼谨言慎行。
在苏轼结交朋友时,王弗也会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给出中肯的建议。
然而,王弗在二十七岁时不幸病逝,这让苏轼悲痛至极。
直到多年后,他还在梦中见到王弗对镜梳妆,只可惜“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王弗过世四年后,苏轼续娶了王闰之。
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她钦佩苏轼的才华,与苏轼风雨同舟,共同走过了二十五年。
成婚之初,苏轼是文坛和政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前途无量。
但不久之后,朝廷风云变幻,苏轼屡遭贬谪,带着全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王闰之读书不多,却坚韧而明理。她将家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让苏轼没有后顾之忧。
在黄州时,全家生活困顿,甚至需要开荒种地,王闰之也下地劳作,毫无怨言。
苏轼曾经承诺与王闰之归隐山林,却被世事牵绊,始终未能实现。
王闰之因病过世后,苏轼深感遗憾,决心不再娶妻,死后与王闰之葬在一起。
八年之后苏轼去世,弟弟苏辙按照他的遗愿,将他与王闰之合葬。
在苏轼生命中,还有个重要的女子,名叫朝云。
朝云原本是歌女,出身卑微却善解人意。
苏轼晚年被贬岭南时,王闰之已经去世,朝云一直陪在身边,给他了许多慰藉。
亲情的羁绊
苏轼的诗词作品数量很多,其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成为后世人们的美好愿望。
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佳节时,写给弟弟苏辙的思念之作。
这个时候,他和苏辙已经七年未见了。
苏轼比苏辙年长三岁,在成长过程中,两人大部分时间形影不离,感情深厚。
科举及第后,苏轼去凤翔府做官,苏辙留在了京城,兄弟俩开始了分隔两地的生活。
在后来的仕途生涯中,两人时常在不同的地方任职,很长时间都无法见面,但对彼此极为挂念,通信往来非常频繁。
苏轼遭遇“乌台诗案”时,可以说是命悬一线。
苏辙挺身而出,不仅将苏轼的家眷都接到家里,靠借钱养活两家人,还越级上书,请求以官职赎苏轼的罪。
在苏辙等人的营救下,宋神宗终于回心转意,没有判苏轼的死罪,而是将他贬到黄州,苏辙也被贬官。
苏轼个性洒脱、不拘小节,苏辙性格沉稳、理智内敛,两人性格互补,在一生中始终相互扶持。
苏轼去世后,苏辙主持了葬礼,将他安葬在河南的郏城。
之所以选择郏城,是因为两人曾经路过这里,发现这里的山酷似四川的峨眉山,也算是和家乡有点关联了。
苏轼一生四处漂泊,不在意是否能落叶归根,也不希望家人为处理自己的后事兴师动众,因此要求死后薄葬。
十一年后苏辙去世,也被安葬在了这里。
除了苏辙,陪伴苏轼的人还有他的儿子们。
苏轼总共有四个儿子,长子苏迈是王弗所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是王闰之所生。
最小的儿子苏遯则是侍妾朝云的孩子,没满周岁时就夭折了。
对于这几个孩子,苏轼倾注了很多的爱。
他自己历经仕途坎坷,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因此不求他们才高八斗、锋芒毕露,只愿他们平安顺遂。
然而世事难料,这几个孩子终究没能避开风雨。
苏迈是长子,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多一些。
苏轼因“乌台诗案”在湖州被捕时,二十一岁的苏迈为了照顾父亲也一同进京,每天四处奔走,给监狱里的苏轼送饭、传递消息。
全家到了黄州后,为了维持生计而开荒种地,年轻力壮的苏迈也是主要劳动者。
后来苏轼处境好转,苏迈得以出仕。
在地方做官时,苏迈心系百姓,勤政为民,苏轼深感欣慰,认为他有自己的风骨。
苏轼的次子苏迨自幼聪慧,却体弱多病、相貌不佳。
苏轼为他遍寻名医,使他顺利长大。
同时,苏轼担心他因自身条件不佳而心生自卑,常常对他加以鼓励。
苏迨长到十七岁,苏轼为他谋了一个官职,还为他娶了欧阳修的孙女为妻。
他的一生,算是比较平稳安定的。
苏轼的第三子苏过,陪伴他最久,文学成就也最高。
苏轼晚年被贬岭南时,身边只有苏过相伴。
他年轻而开朗,想方设法安慰深受打击的苏轼。
面对贬谪之苦,他乐观地调侃说,来到大海边,更靠近神仙居住的蓬莱,好过被朝廷中的豺狼盯着。
苏过能作诗,会画画,厨艺也不错,苏轼欣赏他的性格与才情,称他为“小东坡”。
在家庭关系中,苏轼的父母、伴侣、兄弟和孩子,都给了他许多的支持和爱。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