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8 01:04 阅读量:1.3万+
华人号:美国华人时讯
“微波炉安全”的代价:400万微塑颗粒,3分钟释放
这起由加州居民Linda Cheslow提起的诉讼,指控Ziploc母公司S.C. Johnson误导消费者,宣称其产品“Microwave Safe”(可微波)与“Freezer Safe”(可冷冻),却未警告用户产品在日常使用中可能释放出高浓度的微塑料(microplastics)与纳米塑料(nanoplastics)。
诉讼引用的数据显示,在正常微波加热三分钟内,Ziploc袋每平方厘米可释放出422万颗微塑料颗粒与21亿颗纳米塑料颗粒。这些微粒虽肉眼难辨,却可能悄然进入人体组织,被研究者陆续在肝脏、骨髓乃至大脑样本中检出。
更令人警惕的是,研究指出2024年采集的人体脑组织中微塑料含量是2016年的7至30倍,并在患有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样本中发现浓度更高。塑料的“厨房便利”可能正在以记忆、认知乃至生命质量为代价。
“塑料逻辑”面临反噬,Ziploc恐失信任护城河
S.C. Johnson对此回应称,“Ziploc产品在按说明使用的前提下是安全的”,并否认所有指控。但舆论并未因此平息。
原因很简单:微波和冷冻正是Ziploc被广泛使用的核心场景,而消费者长期以来正是基于包装上醒目的“Microwave Safe”与“Freezer”标签才放心使用。
此次诉讼明确指出,这种标签制造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而制造商则有意“利用消费者的信任预期”,在明知微塑料释放风险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信息不披露。
在塑料使用与公众健康之间的信任平衡正在发生动摇——正如原告方所述,这些产品“未能实现其作为食品容器的基本目的”,也就是在不带来健康风险的前提下完成储存与加热。
此次Ziploc风波并非孤案。另一塑料品牌Rubbermaid也被点名批评,其产品在高温条件下存在塑化剂泄漏问题,引发类似担忧。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消费者与环保健康组织呼吁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更新“可微波”产品的安全认证标准。当前监管标准多以短时间加热为依据,忽视了塑料在重复加热、冷冻解冻、多种食物酸碱条件下的长期化学释放风险。
有评论指出,美国当前的“Microwave Safe”标签标准更像是一种过时的象征性认证,忽略了实际生活中“过度信赖塑料容器”的普遍使用情境。
此案目前尚未判决,但若Ziploc败诉,可能将引发对整个塑料容器行业的连锁反应——从标签规范、成分披露,到消费者赔偿乃至立法更新,都可能迎来新一轮“厨房革命”。
华人头条致力以最新、及时、全面的新闻和资讯讯息服务美国华人和世界华人。新闻与广告合作热线Tel: 919.272.0397;Tel: 631.946.1322 欢迎通过扫码加入华人头条美国互动群 及时收获最新美国华人新闻商业生活教育资讯!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