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喝糊涂

2022-11-21 21:23 阅读量:3万+

华人号: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从小喝惯了糊涂。就是到了现在,若是几天不喝一顿糊涂,就想得慌。有一回在重庆吃了火锅乘船沿江而下,中途想喝一碗糊涂,船上的厨师说没有玉米糁。我们说,做一锅淡面汤也可以。川中厨师没做过这玩意儿,同行的陈宗彬亲自下厨,在船上做了一小锅淡面汤,勉强替代了一下糊涂。

在北京、上海、深圳、郑州大大小小城市的大街小巷,不少地方总是随处可见门头装饰花里胡哨的粥屋、粥棚、粥馆、粥铺。那些带“粥”字的饭馆、饭铺、饭店、饭摊,经营各式各样的粥,吸引着众多的爱喝粥的食客。每当看见“粥”字号的饭铺,便会马上想起小时候在家乡喝糊涂的情景。

在长垣乡下,人们口头上并不使用粥字。喝粥不说喝粥,而说喝糊涂。喝糊涂的标准时间餐点,是在早晨。早饭,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馇糊涂。中午,则多是擀面条。晚饭,或继续馇糊涂,或烧淡汤,或烧咸汤。每天擦黑临近晚饭之前,人们见面常常会问,烧汤了嗼?晚饭过后,人们见面打招呼,不是说,吃饭了嗼?而是说,喝汤了嗼?可见,晚饭稍微多样化了一点儿。

可是,早饭,主打就一定是糊涂了,甚至简直就是不可改动的固定的食谱。尤其是到了冬天,更是家家户户的厨房灶间,袅袅飘出的尽是馇糊涂的香味儿。街头,胡同口的饭场上,大人小孩,人人手里捧起一碗热腾腾的糊涂,或站着,或谷堆着,或蹲在墙根,或坐在小板凳上,或倚在老柳树上,缩了脖子,“呼噜、呼噜、呼噜”,喝糊涂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俨然一曲动人的淳朴的交响乐。

千百年来,黄河滩上多水、旱、蝗灾荒年头。若遇到黄河发大水淹了庄稼,或遭遇旱灾颗粒无收,或蝗虫遮天蔽日吃光了庄稼,人们就要逃荒。逃荒的路上,能喝上一顿糊涂也成了奢望。很小的时候,大人哄小孩子玩,拉着小孩子的两只小手,有节奏地轻轻摇晃着唱小曲儿。小曲儿是这样唱的:

月明地儿,

明晃晃,

推着小车去逃荒。

前头跟着巴巴狗,

后头跟着妮儿她娘。

妮儿她娘,

你别哭,

前头有个小车屋,

支那锅,

馇糊涂,

喝的小肚圆葫芦,

圆葫芦。

馇糊涂的主原料,是玉米糁。馇糊涂的辅料,是红薯,或红萝卜。说起玉米糁,就会想到推磨。推磨是个磨叽人的力气活儿。别的粮食,要磨成面粉,使用的是细铜丝箩,推磨很费时间。而把玉米磨成玉米糁,则使用粗孔眼儿的马尾箩,要比加工别的面粉省很多时间。

玉米糁其实并不全是粗粝的糁子,糁子里面有粗细不等的粗面儿、细面儿。这样的玉米糁馇出来的糊涂才黏稠好喝。社会进步,现在不兴推石磨了。超市里售卖的玉米糁往往纯是颗粒状的粗粗拉拉的糁子,没有一点儿玉米面儿,馇出来的糊涂往往是一个一个的玉米颗粒,谁也不跟谁说话,不够黏。我想喝糊涂时,就买一小袋子粗粗拉拉的玉米糁,再买一小袋子细细的玉米面,提回家里两掺,掺和均匀。可是,这样的两掺和的玉米糁,馇出来的糊涂,稠乎乎的,只能说是能喝,还不是“那个味儿”。前不久,哥哥嫂嫂送他们的孙子来北京上学,顺便从老家捎来了一袋子玉米糁,馇了糊涂一喝,又黏又香,完全是小时候在家乡时喝糊涂的“那个味儿”!

老家的玉米糁馇出来的糊涂之所以这么好喝,因为是自己地里种的本地品种的小籽儿春玉米,生长时间长。

同样是玉米,麦子收割后种的麦茬地玉米,生长期短,长熟也长熟了,可是它的胚芽和面粉总是呈松松糠糠的状态。而春玉米的播种,则稍为讲究。头一年收了秋庄稼的地块,故意不种麦子,留作“白地”,让土地歇一歇,一直歇到来年春天,庄稼人说是“歇茬”。清明前后,预留出来的“白地”“歇茬”歇够了,播种下春玉米,地肥有力,历经春风、夏雨、秋阳的吹拂滋润照耀,生长期又长,收获的玉米籽粒,放到嘴里用牙齿一嗑,嗑开一看,呈现的是磁丁丁的冰凌茬子的清白颜色。用这样的春玉米糁馇糊涂,乱锅,黏,香,味美,可口,喝了还想喝,总是喝不够。

馇糊涂,丢红薯,甜是甜,但似乎不那么黏。馇糊涂,丢红萝卜,就不但是甜,而且黏,甚至还有微微的北地极寒地带辽阔清新的淡淡的香味儿。当然,那时,馇糊涂,丢红薯,丢红萝卜,也不单是为的有甜味儿、香味儿,而是为的节省一点儿玉米糁。因为,那时,玉米也是短缺的食粮。我在拉风箱烧锅时,常常看见母亲为了节省一点儿半点儿的玉米糁,撒玉米糁的瓢里往往留那么一捏儿半捏儿的总是不舍得撒完。

馇糊涂,也有不用玉米糁的时候,而用大麦糁。那往往是青黄不接的春荒打饥荒的无奈之举。大麦糁馇出来的糊涂,往往黏里吧唧的,缺少的是玉米糁馇出来的特殊香味儿。然而,大麦糁馇糊涂,竟然也馇出过一段传奇来。

时当生活特别困难时期,村里有一个错过了婚龄的青年,家里穷得很,父亲早逝,母亲远适,本人自然条件也不是那么理想,要在本地寻一个媳妇困难不小。可是这位青年不甘心坐以待毙,他要采取一点手段冒险一搏。他借了村治安主任一件很时髦的小大衣,也就是用缝纫机制作的款式新颖、洋布面料、四个衣兜、塑料纽扣,比大衣稍短,比一般小棉袄略长的棉衣。还借了不知谁的一支钢笔往小大衣上边的口袋上一别,让笔帽故意露出来。尽管他一个字也不认识,更不会写一个字。但是为了寻一个媳妇,他就这样把自己打扮了一番。装扮一新,昂然出门,徒步踏上寻媳妇的征程。听说黄河东沿那边的山东东明县的人饿得不轻,他来到黄河边,坐船望河东而去。

在河东沿的一个村子里,他走进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就母女两个人,母亲是个盲人,女儿正当适婚年龄,已经是好几天都揭不开锅了,没有饭吃,母女俩正饿得慌。他自我介绍,说自己是河西东榆林村的支书,他那里的年景很好,打的粮食很多,有啥吃,馇的大麦糁糊涂刚稠刚稠的,而且这样的大麦糁糊涂还喝不完,于是就把大麦糁糊涂晒起来,家家户户的大麦糁糊涂都晒得一箔一箔的。那母女俩一听有啥吃,就动了心。只是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天底下还有这么有啥吃的地方?就犹豫起来。他见母女俩犹豫,就将了她们一军,说,你要是愿意给我当媳妇,今天就跟我过河。你要是不愿意,我也没时间等你,我还单等着回去到县里开会咧!这一招儿,还真灵验,母女俩紧急磋商,唯恐错过这门亲事,于是,就汲汲皇皇跟他走了。

媳妇“娶”来了,是不是真的是东榆林村的支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青黄不接的饥荒褃节儿上,毕竟能喝上一碗大麦糁糊涂了。后来,这对夫妻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麦糁糊涂”一时传为笑谈。有的人笑话他。可我对那位老哥常常抱极尊敬的态度,如果没有他的那个富有戏剧性的婚姻,那母女俩早就饿死了也说不定。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正是一个救人活命的白马王子式的英雄吗?

很多年前高中毕业时,有一回我在生产队里跟着大伙拉着粪车往地里送粪,我听见身边有人故意问当年被“大麦糁糊涂”“娶”过来的媳妇:老嫂子,当时老哥说大麦糁糊涂晒的一箔一箔的,你咋信了?它不漏吗?

老嫂子说,当时也饿晕了,谁想那了,光知道咱河这沿儿肯定有啥吃呗。拉车的人都笑了。

2017年春节,我在老家过年。见到当年那位青年的儿子,我问他:“你父亲身体还好吗?”他说,这些年生活越来越好,父亲也享福了。年前,刚过了80大寿,老了。

灾荒和饥饿成了历史。人们的生活日益殷实富足。越来越多的人讲究绿色健康、清淡饮食,而糊涂,往往成了不少人家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一个必备食谱。(作者:高自双)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喝糊涂》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卡罗莱纳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