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帶路大湾区 | 师傅请指教·大家传薪录⑥ | 北方相声来到广州“好盏鬼”

2025-05-07 09:47 阅读量:2万+

华人号:《港真》

“红当当(音)”“黄黚黚(音)”“青咇咇(音)”“白雪雪(音)”“乌卒卒(音)”……看过这段经典粤语相声作品《广州话趣》的观众,无不在接连不断的笑声中对粤语俚语的生动有趣留下深刻印象,感受到广府语言的独特韵味。

相声这一发源于华北的艺术为何会与粤语结缘?粤语相声相较于北方相声有哪些特点?怎样创作出富有岭南韵味的作品?粤语相声未来如何更好地发展、传承?近日,广州日报访学团登门拜访著名粤语相声大师黄俊英,在他的言谈和演绎中,领略妙趣横生、充满市井烟火气的粤语相声风采。

【本期大家】

黄俊英 粤语相声泰斗,粤语相声的拓荒者之一,家喻户晓的“羊城笑星”。从艺七十多年来,黄俊英一直活跃于舞台,他出演的《“三六九”查户口》《借电话》《广州话趣》《肥仔米》等众多相声小品为千家万户带来欢声笑语,成为几代广东人的共同记忆。如今,年近九旬的黄俊英依然以传承为己任,希望为粤语相声注入新的生命力,将相声艺术发扬光大。

访学团成员

陆漪蔚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黄俊豪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

“我们是您的粉丝!”在工作室见到黄俊英时,访学团成员们一下子激动起来,轮流上前合影并细数自己印象最深的黄俊英作品。黄俊英则毫无大师架子,和访学团打招呼的时候也不忘给大家分享“段子”——“之前有个观众一见面就说,他的外婆很喜欢我!”

黄俊英为专栏题字:“努力传承粤语文化”。

发挥广州方言的表现优势

相声艺术发源于华北。粤语相声在沿袭北派相声的表演模式和表现手段之外,又结合了粤语的语言特质与本土文化进行创作,是极具岭南本土方言特色的一种曲艺形式。

作为粤语相声的开拓者之一,从最开始改编北方相声的段子,到原创作品,黄俊英都尽量发挥广州方言的表现优势,使粤语相声别具一格。粤语相声能够在全国相声界占有一席之地,黄俊英功不可没。

“粤语相声和其他相声的结构都是‘说学逗唱’‘三翻四抖’,最大的不同就是语言不同,要符合广州话的特点。”黄俊英强调,相声创作中最重要的是“包袱”——相声里的笑料。在粤语相声作品《省港澳大比拼》中,黄俊英就融入了很多本地观众日常接触得到的笑料。“香港有个影视红星罗家英,我说我们广州有个著名笑星黄俊英。”“黄俊英不是你吗?”“我说我不是黄俊英,我是英俊黄。”黄俊英现场为访学团成员展示了一段结尾的“包袱”,大家不禁笑出了声。

黄俊英诙谐幽默、“鬼马”生动的相声表演,给观众带来无数欢乐和感动。(资料图片)

“相声的‘包袱’是需要设计的。”黄俊英介绍,“比如我演《七十二家房客》中的‘三六九’时,用粤西化州方言来突出这个人物。‘三六九’有句台词,我用相声手法来处理,把‘包袱’融入其中,观众听得很紧张,又很好笑。”粤剧版《七十二家房客》里,黄俊英饰演的角色“三六九”有“查户口”“拔牙”等桥段,让广州街坊过目难忘。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在看了黄俊英饰演的“三六九”后感慨,只有黄俊英能将“三六九”演得这么好笑,因为他融入了相声语言、相声“包袱”,其他演员没有办法演出这个味道。

1990年,黄俊英(右)与粤剧名家倪惠英(左)合唱粤剧《刁蛮公主戆驸马》。(图片来源:广东文艺名家黄俊英工作室)

现场,在黄俊英的指导下,访学团成员之一、来自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学生黄俊豪尝试扮演了一回抓不到“阿香”的“三六九”。“报告局长!阿香,阿香……找不到。”不长的一句台词,却在语音、语气、停顿、眼神、动作的处理上都有着巧思,喜剧效果十足。在黄俊英的一次次示范和指点下,访学团的演绎也渐渐有了模样。

学粤剧对讲粤语相声帮助很大

当访学团成员问起学习粤语相声需要什么条件时,黄俊英表示:“‘说学逗唱’,四个字都要会,如果没有很好的基本功,就缺了点味道。”黄俊英年少时曾经学过粤剧。在他看来,这段学习粤剧的经历为自己的演艺生涯奠定了基础。

黄俊英从小跟着父母“看大戏”,耳濡目染之下喜欢上了粤剧,初中毕业以后,开始到一位老艺人办的粤剧艺术班学习基本功。“我这个人很‘鬼马(粤语俚语,形容机灵古怪)’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品超先生是我的偶像,我就千方百计打听到他的住址,还拜托长辈带我去他家拜师学艺。”黄俊英至今仍清晰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师父的场景,“当时他正在家里吃饭,就在饭桌边即时考我一些问题,我对答如流,口齿伶俐,还现场唱了几句粤剧。他见我真心喜欢粤剧,就爽快地让我在五月珠江粤剧团招新的时候,开始跟着他一起学戏。”就这样,黄俊英成为罗品超的徒弟,六年时间里学习了很多粤剧的基本功,每天拂晓就起床吊嗓、扎马、云里翻、走圆场……

黄俊英(左)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品超合影。(图片来源:广东文艺名家黄俊英工作室)

 

“学习粤剧对我讲粤语相声有很大的帮助。”黄俊英直言。他和杨达演的《关公大战方世玉》改编自传统相声《关公战秦琼》,但是将秦琼改成了广州人更熟悉的方世玉。“比如关公亮相、方世玉出场,如果没学过粤剧,很难展现。”

“写当地、唱当地、演当地”

如今,年近九旬的黄俊英仍精神矍铄,活跃在舞台第一线,为观众带去欢乐和笑声。同时,他还一直致力于推动粤语相声的传承和发展。他表示,粤语相声的发展需要解决作品和人才这两个问题。

“我常常说,舞台作品、表演、语言,一定要与时俱进,才能立得住脚。”黄俊英说,相声创作要坚持深入生活。他回忆道:“有一次我们的创作是以泮溪酒家点心师傅罗坤为原型的,我们在泮溪酒家待了近一个月,每天做服务员,向罗坤师傅要了很多素材,创作出作品《老张师傅》,表演效果不错。”

黄俊英还发现,在作品中加入一些网络语言会很受观众欢迎。“有一次演小品《候机室即景》,台上的搭档候机等得不耐烦,说,‘将来我有了钱,就把飞机都买下来’。我就接了一句,‘哇,你好任性啊’。当时,‘任性’是很流行的一个词,观众一听就很开心,纷纷鼓掌。”

8.gif

黄俊英告诉访学团,这些即兴发挥是相声演员必须掌握的技能。“我们有个说法叫‘写当地、唱当地、演当地’,相声演员到一个地方演出,一定要了解当地的语言、环境、流行事物,然后马上编几句到相声作品里,即兴演出。这样的表演、这样的演员,能跟观众产生互动,才会受到观众欢迎。”

在培养年轻一代的粤语相声演员方面,黄俊英更是不遗余力。从20世纪80年代与杨达共同组建广州相声艺术团和广州市相声艺术学会至今,他已培养了40多名弟子。访学结束前,他还不忘面向镜头呼吁:“如果小朋友是好苗子,又支持粤语相声的,欢迎各位家长推荐给我。”

对话大家

艺术作品一定要有青年观众的支持

访学团:您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开始讲粤语相声的?

黄俊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第一次讲相声不是用粤语讲的,而是用普通话,那是在1958年我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的时候。当时会演后,有一批节目被挑选出来进行全国巡演,我的节目参加了南下巡演团。巡演过程中,我和全国各地的相声演员们经常交流,慢慢了解了相声的“包袱”、结构,还有“说学逗唱”“三翻四抖”,逐渐领略到相声艺术的魅力,原来相声这么好玩,这么好笑。

巡演到福建的时候,代表团团长动员大家多出个相声节目,我和广东的一位老前辈说,“我们可以!”其实,我们那时根本就没有相声演出经验。我们用有广东味道的普通话演出,通过语言和肢体包袱,让观众猜字,没想到现场效果非常好。巡演结束回到广州后,我就下定决心,开始和杨达一起用粤语演绎相声。

融入广州话“包袱”非常响

访学团:在创作时如何把粤语的特点和相声融合?

黄俊英:开始的时候我们是翻译、改编前辈的相声作品,属于二度创作,尤其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老师的本子,比如《舞台风雷》《白骨精现形记》《友谊颂》《海燕》等经典作品,我们都翻译成了粤语相声。但我们会注入广州话的特色,比如广州话里的俗语“湿水棉花——冇得弹”(比喻人或事好得很,没有可挑剔的地方),本土观众听起来会更有味道。

1.gif

马季老师对我来说亦师亦友,他对我、对粤语相声帮助很大。有一次同台演出,马季老师知道我们改编的是他的作品,他看完我们的表演后问:“小黄,我们演这个地方的时候都没有‘包袱’,怎么你们这里就加了‘包袱’呢?”我回答道:“因为我是用广州话讲的相声。”

2.gif

后来我们舞台经验更丰富了,就开始自己创作粤语相声。我创作的《广州话趣》,把广州话日常用语、描述颜色的叠词融入其中,“包袱”非常响。有一次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来广州,专门将我和杨达讲的《广州话趣》用录音机录下来,回去研究为什么有这么多笑点。我跟他说,我们就是用广州话的特色,让观众听得特别有韵味,剧场效果非常好,如果改成普通话就不是一个味道了。

“只要能演就不会停下来”

访学团: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活跃在舞台上?

黄俊英:我说过很多次“绝不封喉”。在舞台上这么多年,我充分感受到观众对粤语相声的钟情,有两个例子我毕生难忘。

20世纪80年代,我们相声团成立一年左右,当时粤语相声演出无论走到哪里都很火爆。有一次我们到四会的一个镇演出,白天两场、晚上两场。一天晚上,七点开始的第一场演到第二个节目时突然停电了,没有麦克风也没有灯光,演出中断。没想到观众们在场内很安静地等,一直等到大概十点多恢复供电,演出继续。第二场原本九点半开始,但第二场观众一直举着火把等第一场演完,到凌晨两点多第二场结束才散场回家。

还有一次在肇庆,当天演两场,票早就售罄了。一位女观众用自行车载着一个小孩,背上还背着一个小孩,冒雨骑车两个多小时来戏院,但买不到票了。她找到戏院经理,说希望能带她见一下杨达、黄俊英。经理很感动,就带她到后台跟我们见面。我们也很感动,安排她坐在侧幕旁看完整场演出。

这样的例子太感人了。现在依然有很多观众很喜欢我们,去年“黄俊英经典作品展演暨传承之夜”上演,受到观众热捧,街坊们开心我也开心。所以我只要能演,就不会停下来。

访学团:粤语相声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黄俊英:创新很重要。我的两个徒弟何志锋和吴海杰开了几场“笑唱会”,在粤语相声里融入了摇滚、说唱、歌舞等多种形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观看。我很支持他们,自己也参与其中。艺术作品一定要有青年观众的支持。

除了创新,粤语相声还需要有作品、有人才。创作是根本,如果没有好作品,很难留得住观众。我们1983年成立广州市相声艺术学会,每年的晚会都发动演员自己创作作品,先开会交流题材,写完之后再互相提意见、修改,然后上排练场。现在的粤语相声作品大部分也是演员自己创作的。马季老师以前常说,相声演员一定要有文化,而且要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因为相声的题材很广泛,什么都要了解,创作的时候才能应付自如。

同时,相声演员反应要快,要灵敏——口齿伶俐可以练,但思维敏捷是天生的。我现在最小的徒弟潘泓博,他7岁时在广府庙会演出中声情并茂地讲了一段粤语故事,我坐在评委席一眼相中了他,便当场收他为徒。

访学心得

融入当下热点 传承岭南文化

 

黄俊豪

黄俊英老师是很多广东人心目中的明星,我也是黄老师的粉丝,这次终于有机会“英豪相会”。黄老师给我的印象和舞台上不完全一样,舞台上的黄俊英一出场,大家就会笑,是很纯粹的开心;现实中的黄老师和蔼、健谈,聊到弟子时的自豪、回忆往事的兴奋,都充满着对岭南文化、对粤语相声的热爱之情。

通过此次与黄老师对话,我深刻感受到粤语相声蓬勃的生命力,深感要传承粤语相声,首先要守住其精髓,其次需要融入当下的时代精神。如黄老师所说的,粤语相声需要同当下的岭南文化、地方热点相结合,才能被观众接受和赞赏。

小贴士

说学逗唱

“说、学、逗、唱”是最广为人知的四种相声表演技巧。其中“说”是指叙说,比如绕口令、贯口、数来宝等;“学”是指模仿人物、模仿方言、模仿各类地方戏剧和传统曲艺形式等;“逗”则是抓取笑料,逗笑观众;“唱”是指学唱太平歌词(一种从属于相声的曲艺形式)等。

三翻四抖

曲艺术语,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指相声表演时,经过再三铺垫、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

粤语小辞典

盏鬼:形容人或事十分有趣、可爱、无比生动。

gzrb20250507A5_s.jpg

出品/许芳
策划/赵东方、邱敏、汤新颖、周娴
统筹/张毓、莫斯其格、黄婉华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斯其格、陆漪蔚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除署名外)
视频制作/广报G视频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廖黎明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帶路大湾区 | 师傅请指教·大家传薪录⑥ | 北方相声来到广州“好盏鬼”》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吉林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中国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