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人间最美的珍藏,还是那些往日时光——百年前朴素安静的印尼画面

2022-12-12 11:10 阅读量:1.8万+

华人号:华媒优选

Image

一百多年前,印尼爪哇岛芝甘迪(Tjikandi)河上的渡船服务。此画大约画于1886年。

Image

1889年,印尼中爪哇乡下迎亲娶媳妇的场景。

上期公号,丁叔叔发布了一期与上图类似——描绘印尼昔日田园牧歌与市井生活的图画,感觉受到不少读者喜爱,今天再接再厉,再发一期。

这三年,天下苦“疫”久矣!

尤其近段时间,某些政策如过山车般起落,人们因为防控终于突然松绑而喜忧交织。非常时期,感染人数可能会出现第一波高潮,虽然并不可怕,但很多人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番肉体或精神的痛楚。丁叔叔在印尼,时常挂念国内的亲友,那就再整理发布一些平时搜集的历史图片,我想借助这些画面,带给大家一点视角与心灵的抚慰。

本期整理发表的图画,主要是百年前荷兰美术家乔西亚斯·拉帕德的作品。

彼时荷兰殖民统治的南洋群岛,固然有着残酷痛苦的黑暗一面。但是在拉帕德笔下,那自然风光的质朴美丽,劳动生活的安祥场景,却构成了一幅幅平和温馨的人间风情。

Image

苏拉威西的渔民在撒网捕鱼。

Image

1882年,西爪哇茂物农村的小饮食店。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图画的作者拉帕德先生

拉帕德的全名,叫做乔西亚斯·科内利斯·拉帕德(Josias Cornelis Rappard),1824年4月24日生于荷兰奈梅亨,1898 年5月17日卒于该国莱顿,享年74岁。

拉帕德是位业余画家,他真正的职业是一名军人,荷兰殖民时代,长期在印尼各地服役,曾担任过荷属东印度群岛皇家军队陆军步兵团的上校。

拉帕德年轻时在印尼期间,创作了许多描绘荷属东印度群岛生活的绘画和素描。回到荷兰后,他继续创作记忆中的印尼风光。

阿姆斯特丹皇家热带研究所,收藏了许多拉帕德于 1882 年至 1889 年的画作。

这些作品大多属于水彩画,构图简洁明朗,画面宁静安详,洋溢着一种奇特的诗情画意的美感。

丁叔叔其实对绘画并不懂行,也说不出更多有关艺术的评价,我只是喜欢拉帕德作品中的那种朴素温馨的意境。

在我想象之中,这位荷兰画家虽然是个职业军人,但他一定是个善良的人,内心深处充满着温情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一百多年过去,图画中的一些印尼乡村情景,与我前些年在此旅行时的所见所闻仍有不少契合,看上去倍感亲切。

Image

1884年,西爪哇茂物,在田里收割稻谷的村民们通过一座小竹桥返回村里。

Image

1882年,印尼一条河边港口的守夜人。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那个年代画面记录的印尼交通状况。

Image

1885年,一位挑担子的农夫行走在中爪哇丘陵地带的公路上,当时印尼广阔的原野还没有柏油马路。

Image

1883年到1889年之间,一艘竖着前后桅杆的荷兰小火轮,正行驶在印尼东部马鲁古地区特尔纳特岛附近。一旁的伽玛拉马山,是座长年微弱喷发的活火山,峰顶永远冒着一小股白烟,将轮船驶过的海面反衬得更加平静。

Image

1888年,中爪哇格罗博根塘贡加尔乔的唐贡铁路火车站。

Image

1889年,印尼南苏拉威西首府的望加锡港。

Image

1869年,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有轨马车的调试。

在这一年的 4 月 20 日,马拉轨道公交车在荷属东印度首都巴达维亚正式投入使用。这幅图画记载的是在此前一天。由“巴达维亚什电车管理处一些成员在几个相关方的陪同下,乘坐其中一辆马车的 1 等舱进行了第一次运行。

那个年代,印尼城乡的所有交通方式,当数下面这个最有特色。

Image

两个爪哇土人用这种白布吊床竹竿轿,抬着一位华人财主行走在乡间的土路上。这种一根竹竿就能抬的极简约的轿子,居然还搭了一个竹凉棚,凉棚的四个角正好用来绑扎吊床,可谓设计的十分巧妙。

再上几张乡村风光

Image

1883年,爪哇的村民在稻田中搭建了一座“”驱鸟棚”,上面的人不断摇动挂着三角小旗的绳子,以保护成熟的庄稼免受鸟类偷食。

Image

1889年,爪哇某地发洪水,人们撑着竹排和小舢板前往一户人家的屋顶,营救被困在那里的妇女和孩子。印尼人生性豁达乐观,即使遭遇灾难也能保持随遇而安,从容不迫的心态。

Image

洪水过后,人们用竹子搭建住房,重建家园。

Image

爪哇的乡下,一个在井边打水洗衣的美丽少妇(也可能是没过门的姑娘),正含情脉脉地回头凝视着这位土著小伙子。小伙靠着柱子站在一旁,面对心上人的目光,反倒显得有些害羞。那个年代,全世界的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可能都比较含蓄。

Image

夜晚的爪哇乡村,一个青年男子背靠大树吹响竹笛,呼唤他的心上人——印尼版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Image

一位正在巴迪布作坊工作的母亲和她放学回来的儿子。

“温和婉约是印尼民族的第一特性;知书达理是印尼民族世代传承的美德;多才多艺是印尼民族与生俱来的禀赋;乐观开朗是印尼民族最朴素的生活态度。”

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外交官王世焜先生曾在《印尼人的生活》一文中这样写道:

印尼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3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是最大民族,几乎占人口的一半,此外还有巽他、马都拉、米南加保、巴达、马来等其他人口较多的民族。各个民族的性格也不尽相同,爪哇人性情温和、彬彬有礼,巽他人乐观开朗、传统虔诚,米南加保人学识渊博、能言善辩,巴达人性格豪爽、英勇忠诚,巴厘人能歌善舞、和善娴静。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印尼民族也具有许多共同的品格特性。

如果你是初到印尼,你一定会惊讶的发现,印尼人说话的声音总是轻声细语,走路的速度总是慢慢悠悠,无论做什么事都不紧不慢,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温不火。这往往会让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中国人一时难以适应。但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印尼人总能在最后一刻把事情办妥当了,替他们着急上火实在是杞人忧天。经过这么多年的耳濡目染,我原本急躁的性格也跟着逐渐安静了下来,这一点应该感谢印尼人民……

诚哉斯言!时值今日,印尼社会的上述传统文化基本上依然完好地保持着。

王世焜先生精准生动的概述,表达了许多在印尼的中国同胞的共同感受。

在此特别向王先生表示敬佩!

下面,再看看图画中那个年代的印尼城市。

Image

1881年,有人乘坐马车准备进入雅加达的一个市场。画面右边的房屋均系闽南风味的建筑,显然那时的店铺大都是华人开的。

Image

1881年,印尼巴达维亚(雅加达)阿姆斯特丹门,也被称为槟榔门。

Image

1888年,巴达维亚的旧葡萄牙教堂,也就是现在的雅加达格雷亚锡安教堂(见下图照片),坐落于库塔火车站附近的班阿兰嘉雅加达大街上。如今这座教堂仍然完好,只是街道早已变得杂乱拥挤,全然不是画面中清爽干净的模样。丁叔叔初来雅加达那几年,曾在这条街的一个公寓住过很长一段日子。

Image

这座保存完好的巴洛克式建筑是雅加达最古老的教堂。18世纪的管风琴,讲坛,画廊和精美的铜吊灯仍然保留着其宏伟的殖民地风格。由荷兰鹿特丹的Ewout Verhagen为来自葡萄牙控制地区锡兰和印度的欧亚奴隶设计,也被称为“黑色葡萄牙教会”。这个历史性杰作的最后一次重大改造,于1978年完成,现在每逢星期天开放,迎接游客参观。

Image

1881年,正在建设中的雅加达巴刹鱼干那一带的老城区。远处依稀可见的那座吊桥,是印度尼西亚最古老的桥梁,由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28年建造。

Image

现在这座桥仍然矗立在那里(见下图照片),由雅加达旅游部门负责管理。

Image

1889年,印尼一位土著官员的住宅。

Image

那个时代,驻雅加达荷兰军队中将司令的公馆。

Image

上面这幅画的作者不是前文介绍的乔西亚斯·科内利斯·拉帕德,而是另外一位荷兰画家奥古斯特·范·佩尔斯的作品。他在这幅画中记录的场景是,1854年,一位侨居印尼的中国商贩(后脑勺梳着晚清时期的辫子),带着帮他挑担子的印尼人伙计,在一个华侨豪门大户人家向女主人推销商品。

本期文图编写到这里,雅加达已是夜色深深,灯火闪亮。

最后,再上传一幅颇能打动人心的印尼绘画作品,以此向读者粉丝献上平安的祝福。

Image

点亮灯,推开窗,妈妈抱儿向外望,爸爸已到家门旁。公鸡跑,小狗跳,欢迎主人回来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人间最美的珍藏,还是那些往日时光——百年前朴素安静的印尼画面》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华盛顿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