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深耕黄河故道 弘扬黄河文化 ——写在 2024第十七届中国·夏津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隆重举办之际

2024-05-13 12:20 阅读量:5k+

华人号:枫叶时报

文:夏津文化和旅游发展顾问 高洪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造就了中、东部地区最为广袤的冲积平原,形成了中国河流中最为宏阔的三角洲。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摇篮,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如今还承载着当代中国的数亿人口。

黄河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具有培根固本、凝心聚力的价值和功能。包括乐观主义、集体主义、奋斗精神等的故道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而完整地记载黄河故道的历史,科学利用历史遗存,保护和传承黄河的文化遗产,有效整合文化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已经责无旁贷地落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

作为黄河故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夏津得天独厚。夏津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地处两省(鲁冀)、三市(邢台、聊城、德州)、五县(临清、高唐、平原、武城、清河)交界处,总面积882平方公里,耕地90万亩 ,人口54万。

2018年,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故道古桑树群和遗存的陈公堤(因北宋陈尧佐而得名)等,是英雄的夏津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伟大精神的光彩夺目的丰碑。

夏津和地处黄河故道的其他地区一道,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精神,深耕黄河故道,弘扬黄河文化,擦亮山东夏津黄河故道的金字招牌,讲好夏津故事,提升夏津形象,做好集历史、现实、文旅等于一体的夏津黄河故道的保护、利用、开发、建设、发展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因黄河故道得名:齐晋会盟之要津

1

黄河从这里流过

据明嘉靖本《夏津县志》载:(夏津)春秋时为齐晋会盟之要津。“津”渡口也,《水经 河水》云: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据谭其骧先生的《历史地图集》所标示,夏津地处黄河北上拐弯处的西岸。河水经拐弯的缓冲,来到夏津一带水势转慢,故此地成为黄河东西过往的渡口。夏津之“津”字当以渡口而得。

关于“夏”字来历,比较贴切者有三种说法。

一是因“夏盟之要津”而得。《夏津县志》载:(夏津)春秋时为齐晋会盟之要津。历史上称“诸侯会盟”为“夏盟”,“齐晋会盟”亦可称“夏盟”,夏津之“夏”当由此而得。

一是因“夏王朝”之“夏”而得。夏津在“唐、虞三代之年,邑濒河曲”。“河曲是河流一连串迂回曲折的河段,大都出现于冲击平原的中下游河段”(《辞海》P911)。又考夏津地属“河内”,即黄河的“东河之西,西河之北”地区。《史记 正义》云:河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卫州,折东北入海,曲绕冀州,故言河内云也。“河内曰冀州”(《周礼 职方》),“冀州”为九州之首(见《书 禹贡》),是夏王朝的王畿之地。冀州与夏王朝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颜师古云:夏,中国。中国,中土之大国。顾炎武《日知录》云:古云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国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是知,冀州亦属中土,是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而夏津正是属于这一地区。清乾隆本《夏津县志》载,西汉至隋夏津均属冀州部地。冀州是夏王朝的王畿之地,这必然被后人视为“夏地”。夏津又紧傍大河渡口,后来在此地置县而得名“夏津”是颇顺情理的。

一是因禹酾河水有关。在今夏津境内有两条纵贯县境的大沙河,其中堤上沙河为老黄河故道。据清乾隆本《夏津县志》载:黄河故道今谓之老黄河。历代黄河故道不一,此河自直隶元城至德州为禹酾(疏导)二河之贝丘(在今临清市南)川。禹酾之河又称为“禹河”。据山东师大地理系黄春海教授所著《山东省地貌区划》载: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淇河、卫河合流处的河南汲县东北决口,经内黄、冠县的白马庄、临清、夏津、德州、吴桥镇、王寺镇向东北入海,全长460公里。河道宽一般100至150米,高出平地3至5米。该河系禹河故道,河道构成马颊河以北与南运河以东的高地。黄教授记述的黄河故道与今夏津堤上沙河的行径路线完全相同。由上可知,在夏津境内通过的这条河,就是传说中的禹所疏导的黄河,亦可称“禹河”。今夏津县城即在原禹河北上的拐弯处,紧傍大河之津(渡口),换言之,此津为“禹迹”之津,也就是禹所为的大渡口。禹又称“夏禹”,所以后来在此置县而称“夏津”也是不无道理的。

黄河从这里流过……无论哪种说法,夏津都与黄河有关、有缘。

2

故道在这里沉积

据史料记载与《黄河志》的统计,历史上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重大改道有六次。

第一次重大改道:在上古时期,黄河在下游“播为九河”,分多股入渤海。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淇河、卫河合流处决口,自南向北畅流,行水613年。春秋时代谓之大河,亦谓老黄河。时与琅琊、泰山、渤海齐名。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汉书记载的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第二次重大改道:王莽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王景河走向:今濮阳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城南-禹城西-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

第三次重大改道: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今濮阳东决口,分北、东两条河道。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市东昌湖集),在黄河两次南迁之后向北迁移40-80km,经大名、馆陶、临清夏津景县、东光、南皮由青县、天津入渤海,史称“商胡北流”,至宋仁宗嘉(祜)五年(公元1060年),黄河又在魏郡第六埽分出一条分流,又称东流,由无棣笃马河入渤海,行河146 年

第四次重大改道: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北宋东京留守杜充以水代兵,人为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大河泗水入淮。金大定八年(1168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河决卫州,东南经徐州由泗入淮。至金明昌五年(1194年),北支大为减弱,黄河水大部由泗入淮。

第五次重大改道: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入淮。1351年贾鲁治河,挽黄河东南由泗入淮的故道。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多股并存,其中主要有:1.夺颍入淮(大黄河),2.贾鲁河(小黄河),3.夺涡入淮,4.夺濉入淮,5.由曹县、沛县入运河,6.由曹县、鱼台入运河。

第六次重大改道: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决铜瓦厢,结束了下游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回到渤海湾入海,形成如今的黄河下游河道。

山东夏津是《禹贡》中黄河河道主要流经的区域,历史悠久,见证了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更迭与发展。黄河先后在东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两次流经夏津,行水759年。曲转逶迤的黄河,带来了泥沙,冲积了平原。黄河改道后,河床沉积、岗丘密布,留下了30万亩连绵起伏的“黄河故道”

二、因黄河故道成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

古桑树群名扬天下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东北部黄河故道内,占地6000余亩,现遗存千年以上古桑树百余株,百年以上古桑树2万余株,是中国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不仅被誉为“中国椹果之乡”,更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和国际生态安全旅游示范基地。
夏津古桑树种植源远流长,横跨元、明、清三朝。明嘉靖年间的《夏津县志》中已有夏津生产桑椹果的相关记载。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夏津知县朱国祥上任伊始,出巡黄河故道时只见“沙漠荒凉,人烟凋敝”,便引导当地百姓种植桑树以用来防风固沙保土,晓谕百姓“多植果木,庶可免灾而裕才用”。为了提高人们植桑造林的积极性,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据《夏津县志》记载,朱国祥到任后“设立新庄,安插流民,给牛种,免徭役,另自为甲,其法甚善。”夏津人在长期与肆虐风沙斗争的岁月里,不断总结探索以桑治沙的丰厚经验。。清雍正年间,恩县知县陈学海有诗赞曰:“苍椹奠得民安业,处处丰登乐岁畦。”至20世纪20年代,夏津县桑树种植达到鼎盛时期,种植面积达8万亩。这一带的老百姓因多食桑椹而长寿,因此古桑园又叫做“颐寿园”。历经几百年的封沙造林,桑、梨、柿、枣、核桃等近两万棵百年千岁的古树巍然屹立,发达的林果业给予了它“小杂果之乡”和“椹果之乡”的荣称,丰富的植物资源造就了这片混交林的“北方落叶果木博物馆”之美誉,夏津沙河一带已是桑树郁郁、林海无边,已经成为我国最大、最古老的人工园林。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承载着黄河的流水曾带过来的历史长图,用树木篆刻生命与生态的斑驳书卷,是黄河流域农桑文化的代表和中国农桑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全国乃至全球防风固沙工程的伟大成就,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珍贵遗产,对于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因在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农业景观维持等多方面的价值,2014年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就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8年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

文旅产业方兴未艾

近几年来,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为基本依托,快速发展起来的旅游业,让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更主动地展现在更多人面前。

     2007年以来,夏津县对这片古桑树群采取可持续性开发与保护战略,制定了古桑树群保护与发展规划,深挖农桑文化,打造了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全面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今,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总面积12.8万亩,森林覆盖率62.8%,林木资源有55科117属210种,是平原地区珍贵的原生态自然资源。公园内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娱乐项目建设日益完善,景点道路全面贯通,45公里主观光路,将天绿园、椹果园、金杮园、杏坞园、度假村、森林游乐园、会盟广场、文化创业园、佛教文化区(大云寺)、香雪园、自然保护区、中恒葡萄采摘园、槐林狩猎场等景区连为一体,成为一处集休闲娱乐、绿色采摘、观光旅游、经济开发于一体的大型高效农业区、生态观光区、风景旅游区,形成一带两区多园格局。

园区内的桑椹文化街,将桑椹系列产品及加工作坊置身其中,分为桑椹文化馆、椹酒加工区、椹茶馆、椹醋及一系列椹文化产业作坊。 夏津桑椹分紫、自、乌三种,味甘似蜜,有滋阴、养血、补肾、健脾等功效,可酿酒、榨汁、制糕及晾晒椹干。文化街展示桑椹汁饮料、桑黄、丝绸、椹醋等桑椹产品,以体验为主,游客可品尝当地特产椹果干、椹果酒,也可体验椹叶茶的加工过程,在游览的同时,了解夏津当地黄河故道的桑椹文化。

森林公园现已成功举办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梨花节、槐花节、椹果文化采摘节、香梨采摘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年吸引游客130万人次,场面宏大,盛况空前,扩大影响、提升人气,成功打造“游黄河故道、赏千年椹果”生态旅游品牌。

如今,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已成为华北平原的“绿色明珠”,成为“银夏津”一张最靓丽的名片。公园已荣获省级森林公园、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山东省十大生态旅游景区、山东省最具成长力景区、山东省最适宜拍摄影视剧的地方、山东省首批优秀汽车露营地等多项称号。在国家旅游局拟定的首批国家旅游线路中,森林公园被纳入“黄河文明”国家旅游线路。

三、在黄河故道深耕:以文化的名义

1

分类整理故道文化遗产

黄河故道文化遗产包括:

一是物质遗产。(1)本体遗产夏津多地以堤命名,如师堤、马堤、杜堤、张堤、侯堤、任堤、许堤、王堤、杨堤、唐堤、刘堤、左堤和郭堤口、殷堤口、张堤口、于堤口等。似断还续的河床与堤防,就是著名的黄河故道、陈公堤遗址,沿线就是黄河水利的露天博物馆。

(2)附属建筑。闸坝、治黄的官署、文庙等祈祷祭祀的庙宇遗址朱国祥的纪念性建筑、有关河漕床的各类遗迹,等等。(3)古遗址。古城址、古墓葬、古代建筑、石刻艺术和其他古遗址,其中名人墓的存在为了解名人生平事迹提供了最准确、真实的资料,如明朝隆庆都察院副都御使郭四维的特大石棺,就有助于深度挖掘名人文化,发挥地区名人效应等等。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明确的定义,黄河故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关于黄河故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民谣。(2)各类相关表演艺术。活泼欢快的夏津小调、激昂高亢的马堤吹腔名扬冀鲁,新民歌、架鼓舞享誉全国,鲁北木板大鼓、夏津吹打乐、夏津四弦戏、夏津高跷等民间艺术形式也都各具特色、异彩纷呈。(3)相关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包括各种庙会等。(4)相关的传统手工艺技能。(5) 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包括历史地名等。

夏津自西汉初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运河文化、黄河文化、会盟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孕育了独具特色、魅力无限的故道文明。

物质遗产中,陈公堤最为著名。1989年《夏津水利志·古堤》称:此堤(注:陈公堤)自西梁庄入县境,经赵沟、张堤、许堤、绕南关、东关折向东北,再经杨堤、刘堤、北铺店、报效屯、至范窑出境。境内长43公里,堤高3~5米。左边堤岸有明显陡崖,右边堤岸与河滩高地联成一片。自西梁庄起祠高地宽约6000米,至十里庙缩至500米左右,再向北至唐堤逐渐缩至100米左右。再北至新金庄又渐增至1000余米。至出境处又渐增至5000米左右。此堤将全县分为堤上、堤下高低迥别的两部分。今考,此堤系宋天禧年间知滑州陈尧佐率民所筑;宽阔段系东周黄河所形成的河滩高地。进而推断:陈尧佐筑堤时,将人工堤与此高地相连,从而使古老的河滩高地成为‘陈公堤’的一段。

夏津县的非遗保护工作成果斐然。2014年11月夏津县荣膺中国文化部领发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桂冠。目前马堤吹腔、山东大鼓、鸿熙居布袋鸡三项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夏津架鼓舞、夏津民歌、西河大鼓、益和成糕点、珍珠琪、宋楼火烧等二十二项列入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六十项非遗项目列入县级保护项目。

夏津还依托非遗和传统工艺,通过创意新造,打造“山东手造”夏津品牌,深入发掘剪纸、老虎鞋、黑陶等手造资源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独特魅力,全面提升品牌效应,壮大产业规模,培育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个性化、情感化、品质好消费需求的手造产品体系。

黄河故道文化遗产是夏津人赖以生存的根脉性艺术,我发现和提炼的“淳朴(为人)、宽厚(待人)、坚韧(做事)、豁达(处事)”的“故道性格”,体现了夏津人民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具有突出而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一定要传承弘扬、 倍加珍惜。

如今,夏津深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系统研究的两项课题,已入选德州市“两河”牵手文化研究课题项目库;以黄河架鼓、民歌、小调等传统文化为载体,建设了黄河文化传承馆、古桑农耕文化展示馆等场馆;还持续打造“山东手造鄃城有品”品牌,开展山东手造进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打造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标识。

2

讲好黄河故道文化故事

一是挖掘内涵。夏津黄河故道,是珍贵的历史、自然、文化资源,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故道文化其所蕴含伟大理想、坚定信念、忧患意识、奋斗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要素。要讲好黄河故道的故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凝聚精神力量。

  二是充实内容。1.故道之史,即夏津黄河故道的历史变迁,包括故道之源、故道之盛、故道之殇等。2.故道之治,即夏津历届县委、县政府对于保护和开发黄河故道做出的努力,县人大常委会和政协对于保护开发黄河故道的议案(提案)、建议、视察、调研等各种形式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社会各界和各级专家对夏津黄河故道的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等。3.故道之忆,即以回忆录、采访等形式,体现曾在夏津任职的各级领导干部以及黄河故道辖区的镇村干部、各界群众,为保护、开发黄河故道古树的所思、所想、所历、所为等。4.故道之美,即主要以文学和新闻的形式,对知名作家撰写的歌颂夏津黄河故道的文学作品,以及重要媒体发表过的涉及夏津黄河故道的新闻稿件(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等进行收集整理,使读者获得独特的美的享受。5.故道之歌,即主要以曲艺的形式,收集夏津黄河故道的民歌、歌曲、曲艺等作品,便于传唱,增强传播力。6.故道之韵,即主要以艺术的形式,通过广泛征集和组织关于夏津黄河故道的书法、美术、摄影、剪纸等艺术创作,以故道“诗、书、画”的形象表现,增强夏津黄河故道的艺术韵味。7.故道之旅,即主要体现夏津黄河故道的旅游景点、丰富美食、土特产品等。

三是用足媒体。认真组织开展夏津黄河故道故事的发掘和整理,选取历史片段、人物轶事、风土人情等,通过戏曲、电视、微电影、动漫、实景演出等多种形式,讲述的典型事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还原历史场景,再现古今著名人物的感人事迹。通过举办黄河故事演讲比赛、摄影大赛、征文大赛等,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传统主流媒体及互联网、微信、微博、快手等新媒体介质的宣传作用,传承黄河故道文化,弘扬黄河精神,进一步扩大黄河故道文化和夏津黄河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四是办好节庆。充分利用梨花节、椹果文化节等节会,搭建传播黄河故道故事的平台和载体,大力宣传夏津厚重的黄河故道文化,讲好夏津独特的黄河故道故事,进一步扩大夏津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3

争做黄河故道文化旅游的新标杆

一是注重文化引领。

1.强化领导。由于对文化资源的定位不准和创意不足,夏津大量文化遗产还停留在展厅里,或被外地的一些机构开发利用,如椹果酒就被济南等地的公司作为主打品牌。要改变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体量不相匹配的现状,建议成立夏津县“弘扬黄河故道文化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协调机制,颁布《夏津县黄河故道保护条例》《夏津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等;申请相关的项目,扩大地方财政的融资,并引入民间资本;同时借鉴浙江做法,选派一批文化特派员,充分开发文化资源,凸显夏津黄河故道文化的优势与特色,进而大力增强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加产业的文化含量和总量。

2.优化体系。建议设立黄河故道文化数据库,编纂《夏津黄河故道文化大全(或大典)》,形成知识体系;针对碎片化现象,加强对黄河故道精神的系统研究、提炼和宣传,形成理论和传播体系;加强对“老字号”保护,建好、用足夏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做好活态生产体系;举办黄河故道文艺精品评选,形成活动体系;举办黄河故道民俗文化周、推进“文化之乡”建设,创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形成推进体系;同时建设“黄河故道文化旅游合作交流中心”,加强黄河故道主题的区域合作,定期举办活动,推动故道文化“请进来”和“走出去”,形成内外合作交流的体系

二是加速农文旅融合。

1.科学规划。夏津县业已成立古桑树群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中国交流会等会议,邀请桑产业行业50余名知名专家对古桑树群保护发展建言献策,深入探讨古桑资源保护发展大计,划分古桑树群核心保护区、桑产业发展区等五大功能区,分区分片科学管理。

2.凸显优势。立足资源优势,持续推动桑的全元素利用,让桑产业成为夏津县打造黄河故道特色产业的源生动力。夏津业已研发出椹果酒、椹叶茶等二百余种产品,桑黄等古桑保健养生系列产品深受市场欢迎。目前,夏津县拥有桑产业企业30家,形成集桑树种植、桑产品加工、桑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健康养老于一体的完整桑产业链,桑产业综合开发年产值达10亿元。

3.创新模式。作为德州市唯一一个沿黄河故道、沿运河文化体验廊道城市,夏津县抢抓机遇,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突出资源禀赋,构建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为核心,农业文化翼、生态旅游翼、历史文化翼共同发展的,“一核三翼”农文旅融合新模式。

4.打造品牌。科学调整种植养殖方式,正在打造“夏津椹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夏津椹果现已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地理标志性商标”“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进生态农业与故道文化的充分融合,打造夏津段“黄河故道绿色农产品产业带”,实现“生态廊道、文化廊道、康养廊道、旅游廊道、致富廊道”目标。

三是推进全域旅游

1.文化为魂。夏津县作为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业已入选省级首批重点推进沿黄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试点县,建成样板村4个,示范村26个,达标村119个。推出山东省首条“沿黄河故道美德健康新生活”主题文明实践展示带,涵盖6个精品站点,计有194个村。以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村平安湖村、前屯村为重点,建成以朱国祥纪念馆、古桑博物馆、平安湖村史文化展馆、北铺店村家风广场等为辐射点的沿黄河故道乡村文化场所,打造杏坞书院、乡村记忆馆、桑茶文化体验馆、桑皮纸小院等文化展示和体验景点。

2.生态为本。着力丰富文化体验推动实施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文化公园改造项目,业已落实中央资金2000万元,投资4000余万元,铺设21公里卫运河沿线大堤堤顶路,提升观光路建设,完成彩色标示线及二十四节气图施工。业已连续举办十六届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年接待游客突破260万人次。举办“黄河大集”、文化庙会、冬雪节、架鼓民俗节、梨花节、温泉DJ音乐节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大幅提升夏津旅游知名度。进一步将传统民俗与夏津本地文化结合起来,形成集旅游观光、果品采摘、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特色民宿,打造独具夏津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一批旅游特色村,业已成功入选“黄河文明”国家旅游线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逐步形成了“游黄河故道,品千年椹果”的文旅品牌,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生态夏津”品牌更加响亮。

3.争当标杆。夏津县将加快整合优质旅游资源,抢抓国家文化公园、山东省“四廊一线”及德州市黄河、大运河“两河牵手”工程建设机遇,把文化体验廊道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统筹水、路、林、文、景,打造“串珠成线”的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格局,完善夏津全域旅游空间体系,打造文旅产业IP,推动黄河故道从“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延伸拓展,实现农业、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园区、社区、景区相互促进,原住民、新居民、旅游者三方共赢,争当全省乃至全国黄河故道文化和旅游的新标杆。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近年来,夏津黄河故道的影响力明显提升,形成了鲜明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社会价值和地域文化价值,对于推进夏津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包括夏津在内的黄河故道人民,只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耕黄河故道,弘扬黄河文化,故道文化一定会成为助推社会经济最持久、最强劲的发展动力,故道文化旅游产业一定会成为最璀璨、最辉煌的朝阳产业,黄河文化的保护、利用、开发、建设、发展工作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文引用了《夏津县志》、《夏津水利志》和文化、旅旅、农业、林业等其他资料,在此一并鸣谢。)

作者简介
    高洪义,无党派人士,董子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运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统战智库专家兼课题组长,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大连海洋大学特聘教授,夏津文化和旅游发展顾问,山东黄河经济文化促进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海尔集团黄金奖获得者,青岛海底世界开业策划特别优秀奖获得者。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深耕黄河故道 弘扬黄河文化 ——写在 2024第十七届中国·夏津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隆重举办之际》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全球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