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侨亲洪恩惠:这辈子对故乡没什么贡献,就捐所中学吧!

洪恩惠 (1910-1998年),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坂埔人。慷慨捐资建设“南安恩惠中学”,捐建南安三中“孝抛楼”,资助良山小学、资助良山村修建乡村公路,参与捐建英都华侨大厦等多项公益项目。先后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南安县人民政府、南安市人民政府授予“乐育英才”奖牌、证书和纪念章。
离开时,正当少年;归家时,已然古稀。
漫步乡间,欣喜看到祖国的发展、家乡的变化、家人的幸福生活,为报答故土的养育之恩,洪恩惠毫不犹豫慷慨捐资,建设一所初级中学,“恩惠这辈子对故乡没什么贡献,就捐建一所中学留给后代人读书吧!”
洪恩惠出生于英都镇良山村,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却因为土地少而艰难度日。为了温饱,洪恩惠的父母双双到泉州一所英国基督教会办的学校当佣工,认识了名叫安礼逊的英国牧师。洪恩惠从小跟随父母在泉州的基督教会学校生活,耳濡目染,接受了基督教文化。
后来,经过安礼逊的介绍和资助,洪恩惠18岁便跟随父母前往新加坡谋生,从建筑工人当起,后来自己创办建筑工程公司,承揽建筑业务。最终,发展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并涉足商业,创办经营建筑材料和五金进出口公司。
1987年夏秋之际,阔别家乡英都59年的洪恩惠首次回乡探亲。此时的他78岁,依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回乡短短数天,洪恩惠挨家挨户串门探访堂亲,与家乡亲人畅述数十年的离别之情。家乡的欣欣向荣,让他非常欣喜。”英都镇侨联名誉主席廖榕光非常敬佩老一辈华侨对家乡的情感,为更近距离地了解洪恩惠,他奔波多地,寻找认识、接触过洪恩惠的亲人、乡邻,听他们讲述有关洪恩惠的故事。
“现在的英都和60年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在亲友家中,洪恩惠看到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电风扇,有的还添置了摩托车,“按照这样发展下去,农民的生活方式将会发生彻底转变,政府今后应该多考虑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如果不嫌弃,我愿意为英都镇捐建一座自来水厂,以报答故土的养育之恩。”欣喜于家乡的变化、亲人的幸福生活,洪恩惠希望能为阔别一甲子的家乡做点贡献。
当时,英都镇党政领导听到洪恩惠自发捐建自来水厂的表态,非常高兴,但这个项目镇政府已经有了规划,即将付之实施了。面对热心故乡发展的老华侨,镇领导坦言相告,现在家乡最迫切的问题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当地中学的初中年段人满为患,并且入学人数逐年增长,急需建设一所初级中学,“洪先生如果能够慷慨捐建一所中学,功在当下,惠及百年”。
洪恩惠详细询问了生源情况及拟建学校的规模,痛快地答应了。他激动地说:“恩惠这辈子对故乡没什么贡献,就捐建一所中学留给后代人读书吧!”之后,洪恩惠亲自察看地址,审看设计蓝图,并让他的儿子洪宝守督促工程进展。1989年金秋,“南安县恩惠中学”建成,开始招生。

崭新的教学楼,宽敞的食堂,设备齐全的教师宿舍、学生宿舍,“恩惠中学的建设规格当时在全市算是很不错的,桌椅等都配套齐全。”恩惠中学首任校长洪明星告诉记者。

恩惠中学的建设,解决了当时英都镇坂头、仕林、西峰、良山、石山、龙江等村的小学升初中的入学问题,有力推进了英都镇普及义务教育进程。
当时学校首届共有4个班239名学生,1992年首次参加中考就有多名学子考上南安一中。上世纪90年代,洪恩惠家人还托人代转数万元,用于奖励优秀教师。
“虽然年少时就离开家乡,但洪恩惠对家乡的感情很不一般。首次回乡就独资捐建学校,可见其感情深厚。”了解到洪恩惠捐建中学的始末,廖榕光深为感动。
此外,洪恩惠还捐建南安三中一幢以其父亲名字命名的“孝抛楼”,资助良山小学、资助良山村修建乡村公路、参与捐建英都华侨大厦等多项公益项目。


在外奔波不忘家乡父老
困难时期邮寄30箱食品回英都
“堂伯恩惠很少回乡,但是与我父亲洪乌笔常常书信联系。”洪炳煌告诉记者,洪恩惠住在英都的时间不长,却对家乡的父老乡亲感情深厚。
1960年正值困难时期,食品匮乏。洪恩惠从书信中得知家乡的父老乡亲生活困难,不少村民因没有食物,营养不良导致身体浮肿,于是便从新加坡邮寄了近30箱的食品、衣物回乡。
那时交通不便,洪恩惠只能将这些物资寄到厦门,再由洪乌笔等人前往厦门认领,运回英都。“困难时期,食物是用钱买不到的,他邮寄回来的食物帮助乡亲们撑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洪炳煌说,洪恩惠邮寄回来的有面粉、糖、大米、猪油和军大衣等生活必需品,装满了30个木箱。
不仅仅是坂埔的村民,洪恩惠还嘱咐洪乌笔等人,良山村东三房的洪氏乡亲们都要照顾到,因此这批食物运回英都后,洪乌笔还联系了居住在厦门、晋江的洪氏宗亲,共有380户分到了物品。
良山的乡亲们对这位心系家乡的侨亲很感激,洪炳煌的手机里至今仍然存着一张照片,那是洪恩惠在1987年回到英都时,乡亲们围住了他,一位老奶奶紧紧地握住了洪恩惠的手。“1987年洪恩惠离开英都时,乡亲们很不舍,送行队伍从坂埔一直排到四板桥。”洪炳煌说。

在洪炳煌的记忆中,对洪恩惠尤为深刻的还有另一件事。1963年洪炳煌刚上中学,每学年需要缴纳11.5元的学费,这笔钱对当时的洪炳煌一家来说很是困难。为了能够进入校园,洪炳煌写了一封书信向远在新加坡的洪恩惠求助,洪恩惠得知家乡的孩子没钱读书,立马汇了100元港币回来。
“家乡的孩子不能没有知识,无论多么困难上学问题一定要解决,今后你读书的费用由我承担。”这是洪恩惠回信中的一句话,这些年洪炳煌一直记在脑海里。因此洪恩惠两次回乡,洪炳煌都特地从北京赶回,见一见这位资助了他5年学费的亲人。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南安侨亲洪恩惠:这辈子对故乡没什么贡献,就捐所中学吧!》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全球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