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40%?一大批港校正在疯抢中产娃...
过去,香港高校一直在英美大学的阴影下,常常被内地家庭看作“保底备胎”。
但如今,局势正在逆转。面对全球留学形势的变化,港校不再被动捡漏,而是主动出击抢人。
而在这场生源大,也给中产家庭的身份焦虑、教育规划和路径选择带来巨大变动。
曾经的Plan B,会不会摇身一变成为大家心中的Plan A?
前段时间,香港大学公布了2024/25学年新生入学数据,释放出多个值得关注的信息。
数据显示,2024/25学年港大新入学学生总数达19,005人,较上一学年增长了13.2%。
其中,非本地学生占比达到66.3%,相较2023/24学年的60.7%有显著上升。这意味着,香港大学的新生中,每三个人中就有两个人是非本地生。
不仅在新生中,整体在籍学生中非本地生的比例也在逐年走高。
根据官方数据,目前港大全体在籍学生中,非本地生的比例已达52.9%,他们主要来自中国内地、亚洲其他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占据绝对主力,占比高达86.3%,内地学生已经成为港大最主要的非本地生源。
这一趋势在本科生中更加明显,从2021/22学年的2,487人,到2024/25学年的3,677人,四年时间增长近50%,这也说明了港大对内地优质生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在专业选择方面,港大本科生最集中的学科依然是医学与商科。
2024/25学年,医学系以3,322人居首,其次是经济及工商管理学系,达到3,185人。
理科和工程类专业也备受新生欢迎,分别为2,764人和2,614人。
其他院系方面,文科录取人数为1,942人,社会科学系1,721人,教育学系909人,建筑学系745人,牙医系486人,法律系为443人。
相较去年,除法律系略有下降外,其他专业整体保持平稳增长。
在毕业生流向方面,根据2022/23学年港大全日制毕业生统计,有73.7%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22.6%继续攻读研究生课程,其余3.7%则选择其他发展。
在就业行业分布上,45.7%的毕业生进入了工商领域,22.3%从事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16.6%进入教育行业,14.4%选择成为公务员。
从港大公布的新生数据来看,一方面体现了港大在内地强劲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越来越多内地学生将港大视为优质高等教育的热门选择。
而港大近年来也积极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对内地及国际生源的吸纳力度。
近期,香港高校在面向内地招生方面再次释放出重磅信号。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正式宣布,自2025/26学年起,六所自资院校的内地招生上限将从原先的10%-20%,大幅提升至40%。
此次调整涉及的六所高校分别为:香港都会大学、香港树仁大学、香港恒生大学、香港珠海学院、东华学院以及隶属职业训练局的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
这些学校虽不属于“港八大”,但随着留学家庭赴港热潮,近年来在内地市场的知名度也在逐步提升。
从政策本身来看,这次扩招可以看作是港校“下沉招生”战略的重要一步。
过去,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对象集中于成绩拔尖的“特控线”考生,而现在,随着自资院校招生比例的显著放宽,不少高考成绩在400分左右、原本无缘双一流高校的学生,也有了赴港求学的机会。
换句话说,“考不上985,也能上香港本科”的路径,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
香港大学计划在2025/26学年将面向内地高考生的录取名额从往年的约360人增加至400人,增幅超过10%。
香港中文大学2024年原定计划录取406人,最终实际录取413人。2025年计划录取人数暂未变动,但在港校整体扩招的政策背景下,可能根据生源情况适度扩招。
目前,香港共有15所高校面向内地招收本科及以上的学生,包括:
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
香港树仁大学、香港都会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珠海学院、香港恒生大学、东华学院、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
其中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珠海学院被纳入内地高考统招系统。
港中大与城大属于提前批录取,考生可在高考志愿填报阶段选择填报,即便未被录取,也可以继续参加内地高校的录取。而香港珠海学院在部分省份作为普通类本科批次高校参与招生。
其余12所高校实行自主招生,考生需要在学校官网报名,提交申请材料并参加学校组织的面试。
一旦考生接受上述12所港校的录取,并向学校确认就读意向,申请人就不能参加内地高校同意录取。
对于非高考体系的国际课程学生来说就简单很多了,直接按照各港校官网要求提交成绩和材料,走常规国际申请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香港高校释放的扩招信息,其主要目标对象仍然是内地高考生群体。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香港高校当前的生源重心回归高考体系,而对“内地高考生”的态度则趋于谨慎甚至收紧。
虽然,港校向内地学生扩招是不争的事实,但面对本地有限的教育资源,香港特区政府也开始打击“考试移民”,关于“本地生”身份界定的争议也再度升温。
一直以来,香港对“本地学生”的身份认定相对宽松:只要学生本人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单程证,或是随父母持有工作签证、优才签证等长期签证,即可被视为本地生,享有每年仅约4.45万港币的低价学费,以及远高于非本地生的录取成功率。
正因这些本地生红利,不少通过高才、优才计划来港工作的家长,将子女提前迁入香港、快速获得身份证。
4月26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透露称:
特区政府已研究相关签证安排,或会要求高才通申请人须在港居住满一段时间后,子女才能有资格享受本地生身份待遇。
新政将不再仅凭身份文件认定本地生资格,而是要求学生本人在香港实际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并结合家长的纳税记录予以评估。
目前,香港本地生的学费每年4.45万港币,而非本地生的学费则在每年约18万-22万港币之间。
新政策可能会参考劳工联盟提出的建议,对受养人子女增收50%的学费(6.67万港币),并且按照居住年限和家庭贡献进行分级收费,最高收费标准可能会达到非本地生的水平。
如果按照这一计划实施,子女未在港居住的受养人家庭,四年本科可能需要额外支付50-80万港币的学费。
特区政府表示,即使扩招也不会压缩本地生的招生总量,每年提供的1.5万个本地学额将保持不变。
非本地生将采用超额招收的方式进行录取,另外官方强调,未来会考虑不同方式资助本地生,例如为不被资助的本地学生,考虑额外增加一些学额。
简单来说,拿到香港身份的孩子会被认定为本地生,不过会根据居住年限、家庭在港贡献等享受不同的教育福利。
持受养人签证、未在港读中学的学生,可能需要缴纳更高学费,但是未来有望增加名额给没有受到学费优惠的学生,这对新港人来说是个利好消息。
总之,对于想要享受更好的升学政策的家庭来说,赴港留学、身份规划就要更早地提上日程了。
对于内地家庭来说,香港高校到底是理想的第一志愿,还是用来“兜底”的备选项?
港校一向以高门槛、高水准著称,尤其是对内地学生,不论是通过高考、A-Level还是IB体系申请,进入香港大学、科技大学、中大等名校,往往都要具备接近满分的硬实力。
然而,即便大量申请人涌入,但依然出现“录而不读”的现象。
网传有消息称,上海一所知名A-Level国际学校:2024届学生共拿到193份港大offer,实际入读人数仅为26人,录取作废率高达83%。
申请人在收获港校录取后选择放弃的原因不外乎,不少学生虽然拿到有条件录取,但由于成绩未达最终要求,不得不放弃录取名额。
还有一部分学生发现,港校的录取门槛居然拿比英国G5还要高,所以当他们拿到实际成绩最后都选择了英国高校。
绝大部分学生将港校当做保底项,在申请英美大学的同时,很多人人顺便申请香港高校作为备胎。
港校虽然排名不俗,但“光环效应”不敌欧美名校,当在英美方向收获心仪offer后,港校自然出局。
最近哈佛大学宣布允许国际新生同时接受哈佛大学和另一所非美国大学的录取。
紧接着,香港大学就宣布接受Top 50大学转学生。前后脚的节奏,很难不让人怀疑香港大学是有备而来。
在当前国际局势下,香港高校正凭借国际化、安全性、身份红利成为越来越多中产家庭的“稳妥之选”。
它可能不是最光鲜的那条路,但却是最稳妥、最实在的那一条。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扩招40%?一大批港校正在疯抢中产娃...》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Россия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КИТАЙ
- МИР
- ЭКОНОМИКА
- КУЛЬТУРА
- ПУТЕШЕСТВИЯ
- ОБЩЕСТВ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