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2 06:30 阅读量:2.1万+
华人号:妙文赏读吕碧城,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首,不仅被誉为中国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还是中国第一女报人。
其斐然的才华,曾造就了“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盛况。
诗人易实甫更是评价她“诗文见解之高,才笔之艳,皆非寻常操觚家所有”。
除此之外,吕碧城还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女校长之一,她培养了众多杰出女性人才。
与此同时,她也是中国近代女权运动首倡者之一、上海滩的第一位女首富、中国最早涉政的女性之一,等等。
然而,这位集才华、美貌、财富于一身的女子,虽然将人生演绎得多姿多彩,却在最好的年华皈依佛门,死后的遗愿更是令人难以置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做出如此抉择?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吕碧城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年少的变故,似乎奠定了她一生的基调
1883年,吕碧城出生在安徽的一个书香世家,家境非常殷实。
父亲曾身居光绪年间进士,从小就热爱读书,尤其喜爱收藏书籍,家中光藏书就有三万册。
母亲是官家小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在那个封建思想依然浓厚的年代,吕碧城父母的思想却相当开明,注重诗书传家。
因此在姐妹几人年幼时,父母就开始亲自培养,在他们的悉心教导下,吕家的四个孩子都饱读诗书。
在一众姐妹中排行老三的吕碧城尤为出众,天资聪颖的她五岁能诗、七岁能画。
在别的女孩都还在天真玩耍之际,她便能轻松和父亲对上“秋雨打梧桐”的诗句。
原以为平静安宁的日子会一直持续。
谁知天意难测,少女12岁时,父亲病逝。
因家中没有男丁,贪婪的族人伙同绑匪囚禁了母亲,侵吞了她家的家产。
看到昔日和蔼可亲的家人在父亲尸骨未寒之际如此逼迫于她们,这让年少的吕碧城第一次领略到人性的黑暗。
面对无助哭泣的姐妹,内心悲痛的她强压下心中的慌乱与茫然,沉着冷静地开始自救。
思虑良久,吕碧城写信求助于父亲在朝为官的好友。
最终,侵吞了大部分家产的亲戚,受舆论所迫,释放了母亲。
没想到,在她喘息未定之际,又遭汪家退婚。这是父亲生前为她订下的门当户对的亲事。
因家境没落及吕碧城救母时表现出的机智与果敢,这让汪家觉得眼前这个女子过于精明,难以驾驭……
在经历了一连串打击后,让吕碧城尝遍了人情冷暖。
同时也让她清楚地意识到,此时的女性都依附于男人而活,自己根本没有话语权,而要想在家族中站住脚,就必须独立。
想法在心中成形,这也似乎预示着吕碧城不一样的未来。
后来在亲戚的再三逼迫下,迫于无奈的母女几人只好去投奔了在塘沽为官的舅舅。
心地善良的舅舅收留了她们,并对她们照顾有加,生活也算衣食无忧。
而生性好学的吕碧城,在舅舅家八年间,也从未间断过学业。
直到1904年,随着西方国家的新思想不断涌入,封建思想受到了挑战。
在这期间,吕碧城读了许多先进思想作品,在得知天津将兴办女子学堂时,内心充满了期待。
然而,当满心欢喜的吕碧城向舅舅提出要去天津学习时,却被生性保守的舅舅一通大骂,不但禁止她抛头露面,甚至开始催婚于她。
此刻,吕碧城觉察到,她之前只是幸运,有一个思想前卫的父亲。
但现实却是,那时的女子生活空间仍是狭小的,女性的个性与才华,甚至是会被削减和打压的。
看清这点的吕碧城,不顾家人的反对,当天夜里就只身逃离,扒火车去往了天津。
义无反顾地去追寻内心的向往,这年,她刚满20岁。
因才情声名鹊起
从而引起政文两界名流关注
不过到达天津的吕碧城孑然一身,机智的她转念一想,是不是可以靠文字才能,先安定下来。
于是写信求助于在《大公报》工作的朋友,不曾想这封信却意外被报社总经理英敛之看到了。
在当时,大公报是引领时代的进步期刊。
英敛之十分欣赏这位才华横溢又勇于挣脱家庭束缚的女子。
深感这正是报社所需的人才,便邀请吕碧城来报社做编辑,就这样,她成为了《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
入职后的吕碧城主要负责女性板块的撰稿,凭借卓越的文笔工作开展得很顺利。
刚开始她只是在《大公报》上刊登一些诗词,却意外赢得众多中外名流青睐,纷纷写诗相赠。
初步打响名气的吕碧城意识到了报刊传播的影响力。
她深感女性受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女性不应被男权限制,否则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
因此,她决定借助《大公报》为众多女性发声。
或许是受自身经历的影响,再加上不断学习新思想,她的文笔犀利,见解独到。
文章一经发表瞬间吸引了无数文人志士的共鸣,甚至还得到了无数官绅的推崇,这年,她才21岁。
此时,袁世凯正欲在天津筹办女学。
吕碧城因名气与深厚的文化功底,深得当时的教育总长傅增湘欣赏,遂力荐她参与兴办女学。
得此消息的英敛之带着她遍访当地的社会名流,着手筹资、选址等一切事宜。
并在不少官吏的拨款赞助下,北洋女子公学正式成立,吕碧城任职教员。
后来凭借才华和追求女性解放的毅力,吕碧城仅用4年时间,在25岁之际,就名声大噪。
不仅结识了一大批名流人士,甚至连革命志士秋瑾也慕名上门拜访。
不过在那个时代,25岁的女子皆已成婚,吕碧城虽事业有成,但感情之路却很曲折。
她喜欢交际,经常活动于各个社交场所,美丽聪慧再加上豪爽的性格,引来大批爱慕的眼光。
其中不乏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世人皆赞两人相配。
但退婚的打击使吕碧城对爱情失去了向往,且袁克文生性风流,这也与她倡导的男女平等理念相悖。
头脑清醒的吕碧城深知自己寻求的是势均力敌的精神伴侣,所以,她不被权势而诱惑,也不因别人的话语而动摇。
就这样,看淡感情的吕碧城选择专注事业发展,没多久,就因能力出众被任命为北洋女子公学校长。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吕碧城却不想局限于用教育去影响女性思想。
她开始渴望通过政治途径深化女性思想改革。
1912年,29岁的吕碧城答应了袁世凯做他的秘书,并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涉政女性之一。
然而,正当她想一展抱负之际,却了解到政客们并非真心在意女性权益的解放,只是想利用自己的声望为袁世凯复辟称帝做宣传。
官场的黑暗让她感到十分失望,于是她愤然辞职,前往了上海。
繁华时也不随波逐流
来到上海的吕碧城凭借其敏锐的眼光、豪迈的魄力及广泛的人脉,做起了外贸生意。
仅仅两三年的时间,她便成为了上海滩名副其实的“白富美”,而此时,她刚刚32岁。
在经历了事业的成功,爱情的曲折后,步入中年的吕碧城开始对人生有了新的体悟。
为了找到存在的价值,她想去更为广阔的地方学习。
1918年,吕碧城只身前往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攻读文学与美术。
然而,身处异国他乡,即使生活都被学业所填满,她仍找寻不到内心的宁静与充实。
后来学成归国后,在一次偶然机缘下,她结识了谛闲法师。
法师的一句“人经历的种种,都是定数,都是前生的债,今生来还”的开导。
让吕碧城幡然醒悟,原来年少丧父、退婚、爱情不顺等等,都是世间的因果。
想通后的她不再追求于个人事业,而是决定皈依佛教去修行。
不过在领悟人生真谛前,她渴望再次游历世界。
于是吕碧城再度出国,开始了为期7年的游历。
在游历期间,她通过报刊分享见闻,向国人传递外国先进文化。
除此之外,吕碧城还热心于慈善公益。
每当国内发生灾害时,她都会第一时间捐款。
她还热衷于动物保护,提倡素食主义,是中国动物保护事业的先驱之一。
随着时间的车轮无情驶过,吕碧城的心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临近天命之年的她又做了一个让众人都惊讶的决定。
选择正式皈依佛门,成为在家居士,法号宝莲,并翻译了大量佛教典籍,以寻求内心的安宁。
在之后的日子里,吕碧城仍然不断地鼓励女性去追求自身价值,并利用自己的财富和影响力,为慈善事业继续贡献着力量……
然而光阴似箭,1943年,这位才华万丈的女子在写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的诗句,便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间,享年61岁。
根据遗嘱,吕碧城将全部财产捐赠于佛寺。
之后她又以独特的方式写了“不留尸骨,火化后将骨灰与面和成丸,投于大海喂鱼”的遗言。
回望这位特立独行女子的一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直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面对家庭束缚时,她勇于挣脱。
在感情和生活上,她始终遵循内心而活,这份睿智与清醒,让她活出了独属于自己的绚烂与精彩。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