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6 09:15 阅读量:1.5万+
华人号:中国致公《〈中国致公党史〉解说词》
发稿说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今年是中国致公党成立100周年,致公党的发展史,是一部对中国共产党在认识上不断深化、政治上不断认同、行动上不断靠拢的历史。站在百年交替的时间节点,回望致公党百年历史,坚守多党合作初心,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求规律、探索未来,我们编写了《〈中国致公党史〉解说词》。《解说词》以《中国致公党史》为基础,从增强可读性、艺术性角度展现中国致公党100年浩瀚历史,进一步强化多党合作优良传统教育、思想共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深学细照笃行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微信公众号将分期刊载,每周2期,共18期,敬请关注。
第三章 砥砺前行守初心,改革开放著新篇
(1976—1989年)
(一)
1976年10月,平地一声春雷响,暖风喜讯入云霄。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随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同时,在统一战线、民主党派工作中拨乱反正,落实政策,打开了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各民主党派相继恢复活动,组织发展问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经历了十年浩劫的致公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赋闲在家的黄鼎臣接到中共中央有关同志的电话,请他“联络致公党内各同事,为组建新一届致公党领导机构作准备”。他立即联系致公党领导成员,讨论恢复致公党机构的工作。这次讨论会商讨形成了新的致公党中央机构调整名单,为顺利恢复致公党领导机构打下了基础。大家心中也充满期待:致公党的历史即将掀开新的一页。
197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爱国民主党派问题的请示报告》,报告重申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提出推动民主党派组织的整顿、恢复和健全。
从1977年10月起,各省级人民政协相继召开新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的省级组织相继恢复并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一部分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也逐渐恢复。
1977年冬,各民主党派中央陆续成立临时领导机构,致公党中央暂时由黄鼎臣、伍觉天、伍禅、王廷俊负责。各级组织在当地统战部门的领导下,也先后成立了临时工作组,着手恢复党务活动。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揭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序幕,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翘首期盼的新时期终于到来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开展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侨务侨策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相关政策,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的归侨、侨眷得以平反并恢复名誉。
致公党充分发挥紧密联系归侨、侨眷与海外侨胞的优势,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国家侨务政策,重新与海外侨胞,与国外亲友,与国外同乡会、宗亲会、校友会恢复了联系,与致公党素有渊源的华侨洪门团体也纷纷恢复往来,再续前缘。一声声久违的问候,一次次期待已久的重逢,致公党再次架起祖国和海外侨胞沟通的桥梁,积极宣传国家的侨务政策,介绍侨乡新貌和国家建设成就,扩大并密切了同国外乡亲的联系,进一步团结了国外乡亲,海外华侨华人的心终于又和祖国母亲的心脏同频共振,成为祖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就新时期的政党关系,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恢复活动的致公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精神振奋,踌躇满志,大大提高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积极性。
在这样一个鼓舞人心、昂扬奋进的形势下,1979年10月,中国致公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修订了《中国致公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选举黄鼎臣为主席,伍觉天、伍禅为副主席。“七大”是致公党历史上一次承先启后的重要会议。这次大会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总结了“六大”以来23年的工作,确立了致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工作方针和总任务,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审议通过了适应新时期要求、符合致公党实际的新章程,为新时期团结和动员全党、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服务,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1979年10月24日,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包括致公党成员在内的全国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和中共中央统战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招待会。邓小平出席招待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各民主党派在不同历史时期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事实,并强调,进入新的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他鼓励民主党派成员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大事,热心社会主义事业,为促进祖国统一的大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邓小平的讲话使全体与会代表深受鼓舞,也极大地激发了民主党派成员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和“小康”战略目标,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在中共十二大上,20世纪50年代确立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扩展成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从此,这一方针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遵循的基本方针,并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识而熔铸于多党合作历史之中。
在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致公党中央决定提前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83年11月28日至12月7日,中国致公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选举产生第八届中央委员会,选举黄鼎臣为中央主席。
同年11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在北京举行座谈会,就民主党派组织发展问题达成共识,协商制定了《关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问题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为贯彻落实《纪要》精神,致公党结合自身特点,坚持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制定了致公党组织发展计划。黄鼎臣等几位领导人还分别到全国各地,向地方组织传达《纪要》精神,并指导地方组织建立健全致公党的分支组织,以适应新时期的形势发展要求。
短短几年间,致公党在一些已建有支部或小组、条件成熟的地方,相继成立地方组织或工委,在一些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也先后建立了组织。自1980年1月致公党福建省委会成立到1988年底,致公党共有省级组织15个、县市级组织78个。党员数量有了大幅增加,从1979年底的331名党员发展到1988年的8726名党员。党员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88年底,党员平均年龄为51岁,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党员占74%。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