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1 06:30 阅读量:3.7万+
华人号:妙文赏读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我是阿成。
今天我们继续共读《苏轼的朋友圈》。
在上一节我们说到,在家庭关系中,苏轼得到了许多的扶持和关爱。
那么,在本节中我们来看看,苏轼都遇到了哪些恩师,又获得了怎样的帮助?
张方平的赏识
苏轼十九岁时,已经展现出非凡的天分和才华,并遇到了赏识他的官员张方平。
张方平是宋朝有名的天才,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尤其在财税管理上能力出众。
他被派遣到成都做官时,已经是远近闻名了。
苏轼的父亲苏洵,当时仍然是布衣学者,给张方平送上拜帖请求会面。
张方平为人谦逊,立刻安排见面。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张方平欣赏苏洵的才华,想保举他为成都学官。
但是,苏洵已经年近半百,对仕途没有执念。
他到访的目的,是为儿子苏轼和苏辙谋取前程。
张方平读了苏轼的文章后惊为天人,将他视为百年不遇的奇才,对苏辙也赞不绝口。
得到张方平的肯定,苏洵知道,孩子们的求仕之路,可以走得容易一些。
其实,苏洵曾经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但都没能考取功名。
他明白,科举不仅要看才学,也要看门第和人脉。
因此,他希望通过张方平的关系,让苏轼和苏辙早日考取功名。
张方平愿意提携年轻人,但他毕竟以管理财税见长,在文坛的话语权有限。
他决定将苏门父子三人举荐给更有影响力的人,也就是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
虽然张方平与欧阳修政见不合,在朝堂上水火不容。
但由于太过惜才,他还是放下个人恩怨,硬着头皮给欧阳修写了推荐信。
宋代重视师承关系,按照传统,苏轼如果受欧阳修提携而考取功名,就是他的门生,与张方平再无师徒名分。
发现并举荐旷世奇才,原本是莫大的荣耀,张方平的做法,相当于主动放弃了这份荣光。
不仅如此,苏门父子进京赶考时,张方平还慷慨解囊,资助了一笔旅费。
后来苏轼兄弟功成名就,一直与张方平保持着紧密的关系。
张方平去世后,苏轼违背礼制,为他披麻戴孝三个月,还写了三篇祭文和墓志铭以表哀思。
他们之间的感情,早已经超越朋友和师生,更像是父子。
欧阳修的提携
苏轼和苏辙参加科举考试时,欧阳修担任主考官。
不过,欧阳修并不能直接看到他们的答卷。
宋朝的科举考试有一整套严密的防作弊体系,出题、阅卷、定榜都在贡院进行,考官全程住在贡院。
考生的试卷要“糊名”,经过第三人誊抄才能送到考官面前,一定程度上确保考官无法偏私。
当时,考官之一的梅尧臣在负责整理誊抄出来的考生试卷时,被一份试卷引得眼前一亮。
那份试卷文章逻辑严密,文风朴实畅达,符合儒家的仁政思想,有孟子的风范。
梅尧臣将试卷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修也赞叹不已。
梅尧臣建议将其确定为第一,欧阳修却认为,只有自己的入室弟子曾巩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
他担心遭到外界非议,决定将其排在第二。
考生名单揭晓后,欧阳修才惊讶地发现,那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轼。
他迫不及待地与苏轼见了面,发现他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对他极为欣赏。
欧阳修在写给梅尧臣的信中盛赞苏轼,说:
“读苏轼的文章,不觉大汗淋漓,真是痛快!
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意思就是说,苏轼有资格成为新的文坛领袖,自己应该退位让贤,这也是成语“出人头地”的由来。
欧阳修相信,苏轼将来必定独步天下、引领文坛风气。
欧阳修将苏轼视为得意门生,把他介绍给韩琦、富弼等朝廷重臣。
苏轼迅速成为了当时的文坛新星。
不过在后来的日子里,苏轼和欧阳修同朝为官的机会并不多。
苏轼进士及第后不久,便因苏洵过世,辞官护送他的灵柩回乡,并依照礼制守孝三年。
等苏轼回到京城时,宋神宗已经重用王安石,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欧阳修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早已被排挤到地方做官了。
不过,即使离开权力中心,欧阳修也并未放弃自己的立场。
他眼见变法带来的种种后果,在辖区内公开阻止某些政策,并两次上书劝谏
神宗。
苏轼也对变法提出了许多意见,还讽刺王安石独断专行。
根据对待变法的态度,北宋朝廷划分出了两派,支持变法的是“新党”,反对变法的则为“旧党”。
新党领袖王安石认为苏轼依附欧阳修,故意阻挠变法,到宋神宗面前告御状。
欧阳修心灰意冷,主动辞官。
苏轼也很快自请外放,远离纷争。
苏轼在去杭州任职之前,先去河南陈州看望了张方平。
随后和苏辙一起去了安徽的颍州,探望隐居在此的欧阳修。
欧阳修非常高兴,在颍州西湖宴请他们。
苏轼和苏辙在颍州住了二十多天,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这次会面后不到一年,欧阳修就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欧阳修去世四十多年后,苏轼到他终老的颍州做官。
听到游船上的歌姬还唱着他写的词,回忆起他们在颍州西湖相会的场景。
感慨时过境迁,与自己一样认识欧阳修的,可能只有西湖水底的月亮了。
欧阳修的人格与才华,以及他对苏轼的器重和提携,让苏轼对他有着深深的敬仰与感激之情。
前辈的看重
对苏轼有提携之恩的,还有前辈范镇和司马光。
范镇是成都华阳县人,和苏轼是老乡,也是苏轼应试那年的考官之一。
苏轼科举之后写信感谢考官,其中就包括范镇。
范镇是忠义之士,一心为国。
他成为翰林学士后,举荐苏轼为谏官。
谏官职级不高,却能进谏皇帝、弹劾大臣,地位十分重要。
然而,新党忌惮苏轼的学识与声望,担心他出任谏官后影响变法。
因此罗织罪名,陷害他在为父守孝期间贩卖私盐。
范镇等旧党人士立刻上书,为苏轼据理力争。
朝廷查无实据,苏轼得以脱身,有惊无险。
然而,支持变法的神宗,却对苏轼及其他旧党成员产生了厌恶之心。
范镇深感无力回天,最终决定辞官。
后来,苏轼因言获罪。
朝廷将他逮捕之后,曾多次向范镇索要苏轼批评朝政的诗文,企图借此坐实罪名,让苏轼再也无法翻身。
范镇身处风口浪尖,却坚决不为了自身安危出卖苏轼。
反而四处奔走进行营救,并上书为苏轼求情。
结案时,范镇受到牵连,被罚了不少俸禄。
司马光是范镇好友,同属于旧党阵营。
他也非常欣赏苏轼,在为官期间,他们长期互相支持,共同进退。
司马光和王安石年龄相仿,差不多同时期入朝为官。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向神宗承诺,只要善于理财,就能使国家富强。
司马光当即毫不客气地指出,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本质上是盘剥百姓,用百姓的血汗钱填充国库。
然而,神宗的目标就是“富国强兵”,他渴望充盈国库、整顿军备,自然支持王安石的变法。
司马光最终辞官,隐居洛阳,潜心修撰《资治通鉴》。
神宗去世后,九岁的哲宗继位,他的祖母宣仁太后垂帘听政。
宣仁太后一直不支持变法,她迅速召司马光进京担任宰相,苏轼和苏辙等旧党人士也被召回京城,加以重用。
司马光对变法深恶痛绝,一心要废除一切新法。
而且,这个时候他年事已高,身体虚弱,担心自己时日无多,无法完成夙愿。
因此在执行过程中,来不及详细考察利弊,几乎将王安石推行的所有法令一并废止。
然而,苏轼和苏辙等人在地方做官时,发现王安石的变法并非一无是处,有些举措确实能够改善百姓生活。
因此,他们不赞成全盘废除新法。
苏辙身为谏官,义不容辞地站出来,劝说司马光放缓改革步伐。
苏轼与司马光感情深厚,日常相处时不拘小节,直接到他家中拜访,阐明利弊,甚至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然而,司马光完全不听,一意孤行,苏轼气愤之下,不再参与改革事务。
不久后,司马光因病去世。
他回朝担任宰相的时间,总计一年多。
据《宋史》记载,在临终前,他还上书请求皇帝坚持旧政,可以说是殚精竭虑。
之后,苏轼很快升任翰林学士,距离宰相之位仅有一步之遥。
许多学者推测,这一晋升是司马光去世前对苏轼的最后提携。
虽然在推翻新法的过程中,苏轼和司马光意见不同,发生过激烈争吵,但两人多年的感情却不会轻易消磨掉。
司马光过世后,苏轼为他撰写了近万字的传记,回溯他的生平事迹,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
同时,苏轼还为司马光写了祭文,赞颂他是“百世一人,千载一时”,可见对他的推崇之深。
好了,本节的内容我们就先讲到这。
下一节我们将会说到,苏轼在政坛上都遇到了哪些志同道合的知己。
让我们下节不见不散!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