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福州评话:闽韵流芳,评古话今传乡音

2025-05-06 17:41 阅读量:6k+

华人号:福州见闻

核心提示

福州评话,是用福州方言说表、吟诵的评书评话类曲种,韵白相间、且说且吟、铙钹间奏,被誉为“讲唱文学的活化石”。福州评话由北方说书演化而来,成形于明末清初,是福州方言地区最具大众化的民间曲艺,2006年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世纪60到80年代,听评话曾是福州人的“休闲三宝”之一。如今,面对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传统艺术的观众不可避免地流失,但仍有人在坚守和传承。铙钹声中,千年古韵与年轻声浪共振,发出新声……

曲艺界的“活化石”

4月20日,恰逢周末,“周末戏相逢”福建优质文化文艺资源直达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福州曲艺专场在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上演。

福州评话:闽韵流芳,评古话今传乡音谢秋苹演艺照

街上,人头攒动;戏台上,艺人全神贯注。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评话演员谢秋苹正在候场,她手拿绑着红绫的铙钹,不时拨动。

身着古装的传习所青年演员为观众介绍:“福州评话是以福州方言说表、吟诵的评书评话类曲种,既保留了唐宋的中原声腔,又融合了福州地区特有的口语与句式,被誉为曲艺界的‘活化石’。”

曲艺界“活化石”之称,源于福州评话厚重的历史。据历代艺人相传,福州评话起始于唐宋之际,成形于明末清初。

唐末战乱,大批中原说书艺人迁徙入闽,将北方的唱经、宣讲初步传播到闽地。元代文学家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书中曾有记述,宋末元初,临安著名说书艺人丘机山至福州说书,并以吟诵“诗赞”开篇,以“掮响钹”作间奏的“诗赞系说话”。这则史料说明,当时福州已流行说书,北方的俗讲与诗赞系说话也移植到了福州。

明末清初,江南大说书家柳敬亭大弟子居辅臣两度到福州双门楼说书传艺,福州艺人积极承学。他们吸收柳氏说书的方法,启用折扇、醒木加铙钹作为案头道具,从原来只说不唱、讲述古典小说的“讲清书”,过渡到韵散并用、有说有唱的新阶段。至此,福州说书逐渐演变为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市民文学为文本基础,再吸收诗歌民谣、坊间曲乐的说唱成分,两者相融而形成的崭新表演形式。

福州评话:闽韵流芳,评古话今传乡音谢秋苹在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表演福州评话。

“接下来要表演的评话节目《孝义巷传奇》,讲的是福州鼓楼相邻的两户官员,建房争墙引起的风波……”现场,主持人继续进行导赏。

此刻,台上惊堂木一响,人群中的嘈杂声骤减。一人一桌一铙钹,谢秋苹的“独角戏”拉开帷幕。

只见她左手轻握竹箸,在桌面与铙钹之间来回敲击,清脆的声响如珠落玉盘;右手玉扳指有节奏地叩击铙钹,金鸣玉响。

谢秋苹手中的铙钹是福州评话的特殊标志之一。与其他评书评话表演不同,福州评话除了折扇、扳指、醒木、丝帕、竹箸,还会使用上一片铙钹。曾有说法称,清兵入关时,不允许使用乐器,艺人们便只用一片铙钹,寓意山河半壁,乐不成乐。

“闽江长流水滔滔,文化名城故事多,书是讲福州东街口,三尺园地起风波。”序头一起,明快的唱腔旋即如清泉般流淌,吸引着街边的行人驻足,不时有人落座台前,台下观众纷纷凑上前来拍照、录像。

演出中,谢秋苹夹说夹吟,唱调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灵活转换。

夹说夹吟的说书方式,是福州评话区别于其他地区评话的特征。“‘吟’的腔调分序头、吟唱和诉牌三类。”谢秋苹告诉记者,序头用于开场,起压座静场、概括内容和点题作用,吟唱用于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或抒发人物情感,诉牌则在人物表白身世和倾诉情感时使用。

随着故事情节层层推进,谢秋苹的台词流畅如倒豆子般倾泻,手中的铙钹打得更急、更欢了。演毕,响木一拍,台下掌声雷动。

最终,两户人家和好如初,各自让出三尺地,共让出六尺,形成了如今的孝义巷。竹箸一抬一指间,台下观众同评话先生神游古今,亲历佳话诞生。

接地气的百姓艺术

过去,“澡堂、书场、茶摊”曾并称为福州“休闲三宝”。上世纪80年代,听评话曾是福州社会最普遍的娱乐方式之一,几乎每条街道都有说书场,里面一排排躺椅座无虚席。

说书场内,一人、一桌、一扇、一醒木、一竹箸、一片铙钹,说书先生高谈阔论、说古论今。如今,借由“周末戏相逢”惠民演出,福州人得以重拾旧时记忆:品一杯茉莉花茶,躺在老藤椅上听一段评话。

福州评话:闽韵流芳,评古话今传乡音叶兆辰演艺照

这样的场景正是福州评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叶兆辰心目中最常见的表演模式。

时而眉飞色舞,时而蹙额苦脸,语调迟疾顿挫,手势翻挥舞动……与记者聊起福州评话时,叶兆辰侃侃而谈。自中风康复以来,叶兆辰几乎不再登台演出,但一谈及福州评话,64岁的他仿佛还是书场上那位意气风发的评话先生。

“福州评话是曲艺中的‘轻骑兵’,最容易和老百姓在一起。”叶兆辰说,福州评话的演出方式灵活,无需妆扮,不用布景,只需一桌一椅,评话先生便可施展才艺。

叶兆辰出身于评话世家,其父叶衣清师出福州评话“三杰”之一的陈春生,后为福州评话“八大金刚”之一,与苏保福、吴乐天合称“评话三老”。

“我爸爸13岁首次登台说书,讲的是小神童的故事。那时候他个子太矮,脚踩板凳才能站上台去。”叶兆辰说,叶衣清执箸击钹,声音清脆,说吟做花有模有样,观众大呼“此子亦是神童”,从此“小神童”的名号便传开来。

在叶兆辰的记忆中,每每父亲应邀演出,当天中午便会请书目作者到家里来,二人边吃边聊,书目作者口述故事框架,约莫半个小时,父亲就对要讲的书目心中有数。到了晚上登台,两三个小时的好戏便能信手拈来。父亲连说带唱,台下叫好声此起彼伏,邀其明晚再来。

“过去,福州人无论是婚丧喜庆还是迎神活动,都会请评话先生表演。”叶兆辰说,许多与他同辈的人回忆起童年时光,都少不了听评话的记忆。

上个世纪60至80年代是福州评话的繁荣时期,最兴盛时,福建地区共有百余家评话书场、300余位评话艺人,大街小巷相去百米就有两三处同时在讲评话。

“老百姓最喜欢的就是取材自福州地区口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乡土话本,我们还在其中融入俚语、民谣、歇后语等元素,使故事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有地方特色。”叶兆辰说。

“过去,评话艺人串乡走里、送书上门,如今我们送曲艺下乡、进社区。”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负责人陈锋介绍,传习所现有5处固定公益曲艺书场,分别是乌塔会馆书场、八旗会馆书场、于山喜雨台白塔书场、陆庄社区古巷书场、军门社区公益书场,年均开展各类公益演出逾200场。

式微中的坚守

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新馆位于福州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与福州新地标“闽江之心”青年广场路段的交会处。每逢周五晚,馆内一楼大厅总会热闹起来。

4月18日晚7点左右,记者走进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演出前,大厅里已经有三十几位老人几乎把位置坐满,用方言聊家长里短。

准备上台的演员先是热络地用福州话与“老戏迷”打招呼,随即在木桌后站定。7点半,铙钹一响,“榕城书场”准时开始了。

“‘榕城书场’,是我们定期在馆内开办的常态化公益性演出。”陈锋介绍,“目前来听戏的基本是老一辈的福州市民,我们希望依托新馆靠近旅游景区的地理优势,把‘榕城书场’打造为展示福州传统民间艺术的窗口,通过演出吸引沿街来往的游客了解福州评话。”

与许多传统艺术形式一样,随着电影电视、手机游戏、短视频等娱乐方式的出现,福州评话对当代受众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从曾经家家户户请评话先生来说上一两场,到如今通过开设公益演出获得关注,是福州评话这项传统艺术在当下艰难生存的缩影。

福州评话:闽韵流芳,评古话今传乡音《滴水人家》演出图

2006年,福州评话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中写道:福州评话的当代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需要大力扶持和保护。

福州评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宜威是福州评话从辉煌到式微的见证者。他回忆,1979年,他考福州曲艺团时,评话班有200多人报名,仅录取14人。2006年,福州艺术学校开办评话班,每届只招到两三个学生,没法开展正常教学,后来就逐渐停办了。

“现在,很多福州年轻人都不太会说福州话了,这是福州评话艺术传承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挣扎求变的过程中,刘宜威意识到,方言流失是福州评话式微的主要原因之一。

福建省曲协主席陈晓岚认为,福州评话传承的核心要义是守住曲种的“根”,维护自身的艺术特色。无论形式如何创新,本体都必须是福州评话演员以福州方言口语讲演吟诵故事的表演艺术。

2019年开始,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成立,一批大学生考入传习所。

“近年来,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年轻演员有不少非福州籍演员,前辈老师们一字字教他们学习方言,青年演员一字字学会福州方言,他们已经以数百场的演出和几十张奖状证明了自己的努力,成长为福州曲艺舞台上的中坚力量。”陈晓岚坦言,现实条件摆在面前,福州曲艺人还是坚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新老接力传薪火

福州评话:闽韵流芳,评古话今传乡音青年评话演员张方远在社区表演福州评话片段。

“95后”青年演员张方远是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的一张新面孔。

近日,记者在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街道陆庄社区见到了张方远。15时,一阵清脆的铙钹声从社区多功能活动室传来,张方远为社区观众表演福州评话经典书目《瑞云哀史》。

在活动室内,张方远坐在简易的书桌后,左手执钹向上、右手执箸敲击,拇指上套着的扳指与钹相触,发出明亮而悠长的颤音,讲述一段匡扶正义英雄豪侠的故事。

“福州评话是一项面对群众的表演艺术,需要与台下观众交流,看他们的反馈。台下讲十场,也不如上台讲一场。”张方远告诉记者,自己还在积攒演出经验。台下,师傅叶兆辰聚精会神地看着张方远表演,手指轻轻打着节拍。

“福州评话原来没有剧本,也没有任何记录,只能靠师傅的口传心授。”叶兆辰说,张方远学艺三年,几乎每周都会到自己家里学习评话。师傅一句一句地念、一个手势一个手势地教,徒弟一句一句地记、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

在还没有接触评话之前,张方远是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习打击乐的学生。2020年,他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福建曲艺培训班”,从此与福州评话结缘。

“偶然看到谢秋苹师姐表演的诉牌钹,感觉很亲切,和我之前学习的打击乐有关联。”张方远回想起初见福州评话的场景。大学毕业后,他成为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的演员,开始了“守艺人”生涯。

福州评话:闽韵流芳,评古话今传乡音刘宜威参演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式。

老艺人刘宜威与福州评话相伴半生,见证了福州评话的浮浮沉沉,多年来为守护这门传统艺术奔走。

当许多评话艺人纷纷转行,刘宜威则不断尝试新方法,赋予福州评话生命力:在闽菜文化重点品牌“闽都福宴”直播中表演;协助福州鼓楼区委宣传部拍摄《福蕴鼓楼》MV,出镜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的纪录片《探秘福州》;在长篇历史纪录片《开闽》中将福州评话与影视相结合……

去年8月,由刘宜威参演的大型福州曲艺节目《滴水人家》在河北邯郸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上亮相。

在绚丽的舞台灯光下,伴着伬艺演员们的动情歌唱,身着一袭长衫的评话先生刘宜威以特有的厚重烟嗓,讲述上世纪90年代福州市政府为藤山弄居民解决用水难题的故事。福州评话与福州伬艺的结合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

“大家都觉得这种舞台形式的表演效果很好。另外,我们在LED屏放映字幕,让听不懂方言的观众也可以看懂故事情节。”刘宜威说。

去年12月6日,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在福州开幕。开幕式上,刘宜威身穿一袭粉色长衫以福州评话先生形象亮相,同来自德国汉堡的“汉语桥”参赛选手罗伟哲、舞蹈演员林姝敏、手工艺人海若及来榕创业的台胞郭屹凡一同化身为福州旅游推荐官。

“福见文旅海丝节,诗画闽江展宏图,文化中轴繁荣景,全球显彰海滨城。”舞台上,刘宜威边奏边吟,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讲述福州的文化魅力与旅游发展故事,让现场嘉宾一睹福州评话的风采。

“原来导演组设计的唱词很长,也没有押韵。”刘宜威介绍,在创编过程中,他着重使白话唱词押上福州方言的韵脚,体现福州评话特色,同时内容体现“文化中轴”“诗画闽江”“魅力海滨”福州文旅特色。

“福州话继承了古音古字,是一座十分独特的地方文化富矿。我还在积极创作新的剧本,取材与时俱进,努力让福州评话融入现代群众的日常生活。传承发展好我们福州本土的传统艺术,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刘宜威坚定地说。

如今,刘宜威随身的包内放有各种主题的剧本草稿——福州文旅宣传、“福文化”、检察院公益诉讼宣传等均成为他的创作题材。他时常随手从包里拿出修改、记录灵感,褶皱的稿纸诉说着这位老艺人的坚守。(记者 蒋丰蔓 实习生 陈姜锐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福州评话:闽韵流芳,评古话今传乡音》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布基纳法索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